四川盆地中部雷口坡组顶部风化壳岩溶型储层特征及评价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目录 | 第9-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5页 |
·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 | 第20-22页 |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完成的工作量 | 第22页 |
·取得的主要成果 | 第22-24页 |
·创新点 | 第24-25页 |
第2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 第25-35页 |
·研究区位置 | 第25页 |
·地层特征 | 第25-31页 |
·雷口坡组顶部界面 | 第26-27页 |
·雷口坡组底部界面 | 第27-28页 |
·雷口坡组内部划分 | 第28-29页 |
·雷口坡组平面展布特征 | 第29-31页 |
·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史 | 第31-33页 |
·沉积环境 | 第33-35页 |
第3章 雷口坡组顶部岩相及其分布规律 | 第35-45页 |
·岩石类型 | 第35-38页 |
·白云岩 | 第35-37页 |
·石灰岩 | 第37-38页 |
·蒸发岩 | 第38页 |
·岩相类型 | 第38-42页 |
·局限台地 | 第39-41页 |
·开阔台地 | 第41-42页 |
·蒸发台地 | 第42页 |
·雷顶岩相分布特征 | 第42-45页 |
第4章 风化壳岩溶特征 | 第45-63页 |
·野外露头特征 | 第45-51页 |
·风化壳岩溶剖面解剖 | 第46-50页 |
·风化壳岩溶结构 | 第50-51页 |
·风化壳岩溶识别标志 | 第51-57页 |
·地层不整合标志 | 第52页 |
·岩石学识别标志 | 第52-53页 |
·地球化学特征 | 第53-56页 |
·测井识别标志 | 第56-57页 |
·钻井识别标志 | 第57页 |
·风化壳岩溶结构剖面 | 第57-63页 |
·角砾岩成因类型 | 第57-60页 |
·风化壳岩溶垂向分布特征 | 第60-63页 |
第5章 风化壳岩溶型储层特征 | 第63-76页 |
·岩石学特征 | 第63-64页 |
·储渗空间类型及特征 | 第64-66页 |
·孔 | 第64-66页 |
·洞 | 第66页 |
·缝 | 第66页 |
·物性特征 | 第66-71页 |
·风化壳岩溶作用对储层的影响 | 第71-76页 |
·风化壳岩溶作用产生的储渗空间类型 | 第71-72页 |
·风化壳岩溶作用对储层的形成与展布的控制 | 第72-76页 |
第6章 风化壳岩溶型储层发育程度 | 第76-88页 |
·不同风化壳岩溶型储层发育程度 | 第76-79页 |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风化壳岩溶型储层 | 第76页 |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风化壳岩溶型储层 | 第76-78页 |
·渤海湾盆地古潜山储层 | 第78-79页 |
·四川盆地乐山-龙女寺震旦系风化壳岩溶型储层 | 第79页 |
·不同风化壳岩溶型储层发育条件 | 第79-83页 |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风化壳岩溶型储层 | 第79-80页 |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风化壳岩溶型储层 | 第80-81页 |
·渤海湾盆地古潜山储层 | 第81-82页 |
·四川盆地乐山-龙女寺震旦系风化壳岩溶型储层 | 第82-83页 |
·不同风化壳岩溶型储层发育条件对比 | 第83-86页 |
·川中雷口坡组风化壳岩溶型储层发育程度 | 第86-88页 |
第7章 古地貌恢复及特征 | 第88-102页 |
·古地貌恢复方法选择 | 第88-91页 |
·古地貌恢复方法简介 | 第88-90页 |
·古地貌恢复方法选取 | 第90-91页 |
·古地貌恢复 | 第91-96页 |
·印模法 | 第91-94页 |
·残厚校正法 | 第94-96页 |
·古地貌特征 | 第96-102页 |
·古地貌单元划分标准 | 第96-97页 |
·四川盆地中部地区古地貌特征 | 第97-99页 |
·龙岗古地貌特征 | 第99页 |
·元坝古地貌特征 | 第99-100页 |
·磨溪古地貌特征 | 第100页 |
·界石场古地貌特征 | 第100-102页 |
第8章 裂缝特征及分布规律 | 第102-123页 |
·裂缝类型 | 第102-103页 |
·构造缝 | 第102页 |
·非构造缝 | 第102-103页 |
·裂缝特征 | 第103-106页 |
·裂缝倾角 | 第103-104页 |
·裂缝宽度 | 第104-105页 |
·裂缝长度 | 第105页 |
·裂缝充填程度 | 第105-106页 |
·裂缝分布特征 | 第106-123页 |
·构造特征及演化 | 第106-108页 |
·裂缝分布特征 | 第108-121页 |
·裂缝预测效果分析 | 第121-123页 |
第9章 风化壳岩溶型储层控制因素 | 第123-142页 |
·岩性 | 第123-131页 |
·岩石矿物性质的差异 | 第123-126页 |
·岩石基质孔渗性的差异 | 第126-130页 |
·岩性对储层的影响 | 第130-131页 |
·古地貌 | 第131-137页 |
·岩溶高地 | 第131-132页 |
·岩溶斜坡 | 第132-137页 |
·裂缝 | 第137-142页 |
·裂缝对溶蚀的影响 | 第138-139页 |
·裂缝对物性的影响 | 第139页 |
·裂缝对产能的影响 | 第139-142页 |
第10章 风化壳岩溶型储层评价 | 第142-155页 |
·储层评价方法 | 第142-145页 |
·储层综合定量评价方法 | 第142页 |
·权系数的确定方法 | 第142-145页 |
·储层分类评价 | 第145页 |
·储层综合评价 | 第145-153页 |
·确定评价指标 | 第146页 |
·原始数据的归一化处理 | 第146页 |
·确定各项指标参数的权重 | 第146-150页 |
·确定评价标准 | 第150-152页 |
·应用效果分析 | 第152-153页 |
·有利储层分布 | 第153-155页 |
第11章 结论 | 第155-157页 |
致谢 | 第157-158页 |
参考文献 | 第158-166页 |
附录 | 第166-17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