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机械、仪表工业论文--机械学(机械设计基础理论)论文--机构学论文

基于Stewart平台的并联调姿及柔性力传感器刚度技术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第1章 绪论第11-21页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11-12页
   ·课题相关的研究现状第12-19页
     ·并联机构的定义及应用发展第12-13页
     ·并联机构刚度的研究现状第13-14页
     ·柔性并联机构的研究现状第14-17页
     ·六维力传感器的研究现状第17-19页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9-21页
第2章 δJ~TF 的几何意义及其在静刚度求解中的应用第21-39页
   ·引言第21页
   ·三维数组转置定义第21-22页
   ·δJ~TF 的几何意义及计算方法第22-27页
     ·δJ~TF 的几何意义第22-25页
     ·δJ~TF 的计算方法第25-27页
   ·δJ~TF 在并联机构中的应用第27-30页
     ·δJ~TF 在 Stewart 并联机构中的应用第27-29页
     ·δJ~TF 在预紧式 Stewart 六维力传感器中的应用第29-30页
   ·关于外力对机构刚度影响的两点说明第30-33页
     ·串/并联机构的二阶影响系数矩阵第31-32页
     ·外力对串/并联机构的刚度影响第32-33页
   ·数值算例第33-38页
     ·平面 2R 串联机器人第33页
     ·空间 6R 串联机器人第33-35页
     ·平面 3-RPR 并联机器人第35-36页
     ·空间 6-SPS Stewart 并联机器人第36-37页
     ·预紧式 6-1/3-3-1 型 Stewart 结构六维力传感器第37-38页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3章 天线副面并联调姿机构完整刚度建模及性能分析第39-67页
   ·引言第39-40页
   ·天线副面调整机构完整刚度模型第40-45页
     ·天线副面调整机构的一阶影响系数矩阵第40-42页
     ·天线副面调整机构完整刚度模型构建第42-45页
   ·构造 UPS 支链轴向线刚度模型第45-48页
     ·构造虎克铰轴向线刚度系数第45-47页
     ·构造 UPS 支链轴向线刚度模型第47-48页
   ·定平台可动时天线副面调整机构完整刚度矩阵第48-51页
     ·定平台置于动平台上方时副面调整机构受力确定第48-50页
     ·定平台可动时副面调整机构完整刚度矩阵第50-51页
   ·天线副面调整机构刚度及微位移分析第51-57页
     ·副面调整机构主要结构参数第51-52页
     ·初始位姿时调整机构刚度分析第52-53页
     ·动平台中心微位移分析第53-55页
     ·动平台中心在初始高度平面内的微位移分析第55页
     ·有限元仿真验证第55-57页
   ·天线副面调整机构刚度性能分析与评价第57-66页
     ·刚度评价指标第57-59页
     ·尺寸参数对机构初始位姿最小奇异值的影响分析第59-66页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4章 基本柔性单元概述及其柔度矩阵建立第67-89页
   ·引言第67页
   ·基本柔性单元概述第67-69页
   ·基本柔性单元空间形式的柔度矩阵建立第69-88页
     ·悬臂梁单元的柔度矩阵第69-71页
     ·圆弧型柔性铰链的柔度矩阵第71-79页
     ·直圆型柔性铰链的柔度矩阵第79-80页
     ·柔性球铰的柔度矩阵第80-85页
     ·柔性移动副的柔度矩阵第85-88页
   ·本章小结第88-89页
第5章 柔性并联六维力传感器刚度建模与受力映射解析第89-119页
   ·引言第89页
   ·柔性并联六维力传感器结构特点第89-91页
   ·柔性并联机构刚度建模方法第91-95页
     ·柔性串联支路刚度建模第91-93页
     ·柔性并联机构刚度建模第93-95页
   ·柔性并联六维力传感器刚度建模第95-103页
     ·基本柔性单元柔度矩阵坐标变换及柔度建模第95-98页
     ·六维力传感器单分支柔性串联支路刚度建模第98-100页
     ·柔性并联六维力传感器刚度建模第100-103页
   ·柔性并联六维力传感器受力映射解析第103-106页
   ·柔性并联六维力传感器刚度及性能分析第106-117页
     ·柔性并联六维力传感器基本结构参数及刚度矩阵第106-108页
     ·有限元仿真验证第108-111页
     ·柔性并联六维力传感器尺寸优化第111-114页
     ·柔性并联六维力传感器性能分析第114-117页
   ·本章小结第117-119页
结论第119-121页
参考文献第121-12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127-128页
致谢第128-129页
作者简介第129页

论文共1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空间关节的轴承间隙演化规律研究
下一篇:基于DEMD的时频分析方法及其在旋转机械故障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