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2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1页 |
§1.1 设施型农作制度提出的背景 | 第12-19页 |
§1.1.1 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 | 第12-14页 |
§1.1.2 设施农业的兴起及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 第14-17页 |
§1.1.3 设施农业开辟了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的新领域 | 第17-18页 |
§1.1.4 设施型农作制度—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的重要选择 | 第18-19页 |
§1.2 本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19-21页 |
§1.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9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2.3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国内外设施农业与农作制度的现状及发展 | 第21-38页 |
§2.1 国内外设施农业的现状及发展 | 第21-28页 |
§2.1.1 国外设施农业的历史及发展概况 | 第21-24页 |
§2.1.2 中国设施农业的现状及发展 | 第24-28页 |
§2.2 中国农作制度的历史与研究进展 | 第28-38页 |
§2.2.1 中国农作制度的历史演进 | 第29-32页 |
§2.2.2 中国农作制度研究改革的主要成就 | 第32-34页 |
§2.2.3 中国农作制度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 | 第34-36页 |
§2.2.4 中国农作制度研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不足及发展趋势 | 第36-38页 |
第三章 设施型农作制度概述 | 第38-42页 |
§3.1 设施型农作制度的概念 | 第38-39页 |
§3.1.1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种植制度 | 第38-39页 |
§3.1.2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生活要素综合调控制度 | 第39页 |
§3.2 设施型农作制度与传统农作制度区别的特点 | 第39-41页 |
§3.2.1 植物生活要素的调控力度大 | 第39页 |
§3.2.2 集约化程度高 | 第39-40页 |
§3.2.3 受自然条件的限制程度低 | 第40页 |
§3.2.4 作物组成受市场的影响大 | 第40页 |
§3.2.5 农业资源的利用率高 | 第40-41页 |
§3.2.6 生物种群多样性特点显著 | 第41页 |
§3.3 研究和构建设施型农作制度的目的意义 | 第41-42页 |
第四章 设施型农作制度构建的理论基础 | 第42-60页 |
§4.1 设施农业生产分析 | 第42-44页 |
§4.1.1 设施农业生产的实质 | 第42页 |
§4.1.2 设施农业生产的特点 | 第42-44页 |
§4.2 设施农业生态系统及其特点 | 第44-50页 |
§4.2.1 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的定义 | 第44-45页 |
§4.2.2 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的类型 | 第45页 |
§4.2.3 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 | 第45-47页 |
§4.2.4 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 第47-50页 |
§4.3 植物的生活因素与调控学说 | 第50-54页 |
§4.3.1 植物的生活因素 | 第50-51页 |
§4.3.2 植物生活因素的作用规律 | 第51-53页 |
§4.3.3 植物生活因素作用的基本特点 | 第53-54页 |
§4.4 多维用地原理 | 第54-55页 |
§4.4.1 土地的多维性 | 第54-55页 |
§4.4.2 多维用地 | 第55页 |
§4.5 生物学原理 | 第55-57页 |
§4.5.1 生物间互利共生机制 | 第55-56页 |
§4.5.2 生态位原理 | 第56-57页 |
§4.5.3 物种多样性原理 | 第57页 |
§4.6 光能利用原理 | 第57-59页 |
§4.7 农业技术经济原理 | 第59-60页 |
第五章 我国设施农业生产的类型及分布 | 第60-81页 |
§5.1 我国的气候及特点 | 第60-64页 |
§5.1.1 我国的气候 | 第60-61页 |
§5.1.2 气温分布的特点 | 第61-62页 |
§5.1.3 光照分布的特点 | 第62页 |
§5.1.4 水分分布的特点 | 第62-64页 |
§5.2 我国农业设施的主要类型及其调控功能 | 第64-65页 |
§5.2.1 农业保护设施及其调控功能 | 第64-65页 |
§5.2.2 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及其调控功能 | 第65页 |
§5.3 我国设施农业生产的主要类型及分布 | 第65-81页 |
§5.3.1 田间地膜覆盖栽培型 | 第65-72页 |
§5.3.2 塑料拱棚栽培型 | 第72-75页 |
§5.3.3 温室栽培型 | 第75-79页 |
§5.3.4 其它设施栽培类型的应用及分布 | 第79-81页 |
第六章 设施环境与作物种植制度 | 第81-124页 |
§6.1 光照条件 | 第81-94页 |
§6.1.1 植物生长发育对光照条件的要求 | 第81-83页 |
§6.1.2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光照条件 | 第83-94页 |
§6.1.3 农业设施内的光照条件对作物种植制度的影响 | 第94页 |
§6.2 温度条件 | 第94-109页 |
§6.2.1 植物生长发育对温度条件的要求 | 第95-97页 |
§6.2.2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温度条件 | 第97-107页 |
§6.2.3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温度条件对作物种植制度的影响 | 第107-109页 |
§6.3 湿度条件 | 第109-116页 |
§6.3.1 植物生长发育对湿度条件的要求 | 第109-110页 |
§6.3.2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湿度条件 | 第110-115页 |
§6.3.3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湿度条件对作物种植制度的影响 | 第115-116页 |
§6.4 空气条件 | 第116-119页 |
§6.4.1 二氧化碳 | 第116-118页 |
§6.4.2 有害气体 | 第118-119页 |
§6.5 土壤条件 | 第119-124页 |
§6.5.1 植物生长发育对土壤条件的要求 | 第119页 |
§6.5.2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土壤变化及其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19-124页 |
第七章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种植制度 | 第124-161页 |
§7.1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布局 | 第124-125页 |
§7.1.1 地膜覆盖栽培的布局与发展 | 第124页 |
§7.1.2 温室大棚栽培的布局与发展 | 第124-125页 |
§7.2 设施条件下作物的轮作与连作 | 第125-132页 |
§7.2.1 轮作 | 第125-128页 |
§7.2.2 连作 | 第128-132页 |
§7.3 设施条件下作物的茬口安排及熟制(茬制) | 第132-140页 |
§7.3.1 设施条件下的茬口安排 | 第132-136页 |
§7.3.2 设施条件下的熟制(茬制) | 第136-139页 |
§7.3.3 农业保护设施夏季休闲期的利用 | 第139-140页 |
§7.4 设施条件下的立体种植 | 第140-144页 |
§7.4.1 设施条件下作物地面立体种植 | 第140-143页 |
§7.4.2 设施条件下作物空间立体栽培 | 第143-144页 |
§7.5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种植模式 | 第144-161页 |
§7.5.1 设施条件下作物种植模式的类型 | 第144-145页 |
§7.5.2 设施条件下的主要种植模式 | 第145-161页 |
第八章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生活要素综合调控制度 | 第161-172页 |
§8.1 农业设施内的光照环境调控 | 第161-163页 |
§8.1.1 改进农业设施的结构和管理技术 | 第161-163页 |
§8.1.2 人工补光 | 第163页 |
§8.1.3 遮光 | 第163页 |
§8.2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温度环境调控 | 第163-166页 |
§8.2.1 增温 | 第163-164页 |
§8.2.2 保温 | 第164-165页 |
§8.2.3 降温 | 第165-166页 |
§8.3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湿度环境调控 | 第166-168页 |
§8.3.1 降低空气湿度 | 第166-167页 |
§8.3.2 降低土壤湿度 | 第167-168页 |
§8.3.3 加湿 | 第168页 |
§8.4 农业保护设施内气体的调控 | 第168-169页 |
§8.4.1 农业保护设施内CO_2浓度的调控 | 第168页 |
§8.4.2 农业保护设施内有害气体的防止 | 第168-169页 |
§8.5 农业保护设施内土壤状况的调控 | 第169-172页 |
§8.5.1 深耕土壤 | 第169页 |
§8.5.2 科学施肥 | 第169-170页 |
§8.5.3 合理灌溉 | 第170页 |
§8.5.4 生物除盐 | 第170页 |
§8.5.5 合理使用农药 | 第170-172页 |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72-179页 |
§9.1 主要结论 | 第172-178页 |
§9.2 讨论 | 第178-179页 |
参考文献 | 第179-197页 |
致谢 | 第197-198页 |
作者简介 | 第198-1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