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工程论文--农田水利论文--灌溉制度与管理论文

微源入渗特性规律与膜下滴灌作物需水量研究

第一章 绪论第1-30页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3-14页
 §1.2 微源入渗模型的研究进展第14-20页
  1.2.1 解析解第14-16页
  1.2.2 数值解第16-18页
  1.2.3 验模型第18-19页
  1.2.4 考虑作物根系吸水的滴灌水分运动模型第19页
  1.2.5 讨论第19-20页
 §1.3 滴灌节水增产机理及其灌溉决策指标研究进展第20-25页
  1.3.1 滴灌的节水增产机理第20-21页
  1.3.2 普通地表滴灌存在的问题及对它的改进第21-23页
  1.3.3 滴灌灌溉决策指标研究进展第23-25页
  1.3.4 讨论第25页
 §1.4 滴灌作物毛管布置方式的研究第25-26页
 §1.5 多维入渗理论在测量土壤水力特性参数中的应用第26-30页
  1.5.1 测量原理第27-28页
  1.5.2 多维入渗理论测量土壤水力特性参数的方法第28页
  1.5.3 地表盘源积水稳态入渗Wooding解的应用第28-29页
  1.5.4 讨论第29-30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30-33页
 §2.1 室内试验供试土壤的机械组成和水力特性函数第30-31页
  2.1.1 供试土壤的机械组成第30页
  2.1.2 供试土壤的水动力特性第30-31页
 §2.2 田间试验的基本情况第31-33页
  2.2.1 试验站点的基本情况第32页
  2.2.2 作物种植及毛管布置方式第32页
  2.2.3 灌水处理第32页
  2.2.4 观测项目和方法第32-33页
第三章 滴灌土壤湿润体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第33-45页
 §3.1 材料方法第33-34页
  3.1.1 供试土壤第33页
  3.1.2 试验系统第33页
  3.1.3 试验方法和观测内容第33-34页
 §3.2 结果分析第34-45页
  3.2.1 微源入渗土壤湿润体的形状第34-37页
  3.2.2 滴头流量和灌水量对湿润体特征值的影响第37-40页
  3.2.3 观测时间长度对微源入渗湿润锋拟合幂函数的影响第40-42页
  3.2.4 土壤容重和初始含水率对湿润体特征值的影响第42-43页
  3.2.5 交汇入渗条件下湿润体特征值的变化规律第43-44页
  3.2.6 地表撒施保水剂对微源入渗的影响第44-45页
第四章 微源入渗特性及其在测定土壤参数中的应用第45-58页
 §4.1 材料方法第45-46页
  4.1.1 供试土壤第45页
  4.1.2 试验系统第45-46页
  4.1.3 试验方法和观测内容第46页
 §4.2 结果分析第46-58页
  4.2.1 微源入渗地表积水的变化过程第46-47页
  4.2.2 微源入渗湿润锋推进速率的规律第47-48页
  4.2.3 水平与竖直入渗距离比值的变化规律第48-49页
  4.2.4 微源入渗稳定渗透通量特性分析第49-50页
  4.2.5 利用微源入渗推求土壤饱和导水率第50-51页
  4.2.6 湿润体积和滴头流量及灌水量的关系第51-54页
  4.2.7 微源入渗停水后湿润体水分再分布规律第54-56页
  4.2.8 微源入渗土壤湿润体内含水率的分布规律第56-58页
第五章 点源入渗等效半球模型的代数推导和试验验证第58-64页
 §5.1 EHM模型的代数推导第58-59页
 §5.2 EHM模型的实验验证第59-64页
  5.2.1 材料与方法第59页
  5.2.2 结果分析第59-64页
第六章 间歇供水对滴灌土壤湿润体及含水率分布的影响第64-72页
 §6.1 材料方法第64-65页
  6.1.1 供试土壤第64页
  6.1.2 试验系统第64页
  6.1.3 试验方法和观测内容第64-65页
 §6.2 结果分析第65-72页
  6.2.1 间歇供水条件下入渗时间、滴头流量对湿润锋的影响第65-67页
  6.2.2 间歇供水对土壤湿润体的影响第67-70页
  6.2.3 间歇滴灌对湿润体形状和含水率的影响第70-71页
  6.2.4 间歇周期对滴灌土壤湿润体的影响第71-72页
第七章 滴灌土壤水分运动的数值模拟第72-78页
 §7.1 物理模型第72-73页
 §7.2 数值解法第73-74页
 §7.3 结果分析第74-78页
  7.3.1 对湿润锋的预测结果第74-75页
  7.3.2 湿润体含水率分布的模拟结果第75-76页
  7.3.3 质量平衡检验第76页
  7.3.4 间歇入渗条件下湿润锋模拟第76-78页
第八章 绿洲灌区膜下滴灌作物需水量及作物系数的田间研究第78-89页
 §8.1 材料方法第79-80页
 §8.2 结果分析第80-89页
  8.2.1 棉花生育期ET_0计算成果第80-81页
  8.2.2 气象因子与每日ET_0关系分析第81-83页
  8.2.3 气象因子对累积ET_0的影响分析第83-84页
  8.2.4 膜下滴灌充分供水作物株高、叶面积动态第84页
  8.2.5 膜下滴灌充分供水处理棉花的蒸发蒸腾规律第84-85页
  8.2.6 膜下滴灌棉花作物系数的分布规律第85-86页
  8.2.7 膜下滴灌充分供水处理玉米蒸发蒸腾规律第86-87页
  8.2.8 膜下滴灌玉米作物系数的分布规律第87-89页
第九章 总结与讨论第89-95页
 §9.1 微源入渗湿润体特征值的影响因素第89-90页
 §9.2 微源入渗特性分析第90-91页
 §9.3 间歇供水对微源入渗的影响第91-92页
 §9.4 微源入渗数值模拟第92-93页
 §9.5 膜下滴灌作物的需水规律第93页
 §9.6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第93-95页
参考文献第95-102页
作者简介第102页

论文共1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控制性交替隔沟灌溉的节水机理与作物需水量估算方法研究
下一篇:设施型农作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