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6页 |
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5页 |
绪论 | 第15-37页 |
一、选题宗旨和研究内容 | 第15-18页 |
二、文献回顾 | 第18-34页 |
三、研究方法与文献资料 | 第34-35页 |
四、写作思路 | 第35-37页 |
第一章 川渝地区金融业发展脉络 | 第37-57页 |
第一节 1890年以前川渝地区金融业的总体发展 | 第37-39页 |
一、1890年以前川渝金融业的商贸基础 | 第37-38页 |
二、旧式金融业态的局部繁荣 | 第38-39页 |
第二节 1890年后川渝地区金融业的变化(1890-1911) | 第39-42页 |
一、旧式金融业资力的增强 | 第39-40页 |
二、旧式金融业官方垄断色彩的加重 | 第40-41页 |
三、新式金融业态的展拓 | 第41-42页 |
第三节 金融割据到川渝金融区的统一(1912-1937) | 第42-50页 |
一、防区制时期的货币金融 | 第42-49页 |
二、川渝金融区的币制统一 | 第49-50页 |
第四节 抗战时期川渝地区金融业的繁荣与特点(1938-1945) | 第50-54页 |
一、战时金融体制的形成 | 第50-51页 |
二、金融业的繁荣 | 第51页 |
三、银钱业的分化与保险业的发展 | 第51-54页 |
第五节 抗战后川渝金融区的整体衰落与内部调整(1946-1949) | 第54-56页 |
一、通货膨胀的蔓延与金融体制的崩溃 | 第54-55页 |
二、中国人民银行的川渝布局 | 第55-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二章 1890年后以成渝为中心的一级金融区地理格局变迁 | 第57-92页 |
第一节 重庆金融地位的崛起 | 第57-70页 |
一、开埠后重庆金融区的商贸基础变化 | 第57-63页 |
二、区域金融中心的形成 | 第63-66页 |
三、重庆金融区空间分布格局 | 第66-70页 |
第二节 成都金融地位的相对衰落 | 第70-77页 |
一、成都金融区的商贸基础变化 | 第70-72页 |
二、1890年后成都金融业的发展及特点 | 第72-74页 |
三、成都金融区空间分布格局 | 第74-77页 |
第三节 成渝金融中心间的转换 | 第77-90页 |
一、成渝两地金融区位间的初期博弈 | 第77-80页 |
二、军阀混战与重庆金融中心的初步确立 | 第80-86页 |
三、“川政统一”与重庆金融中心的基本确立 | 第86-88页 |
四、抗战期间重庆金融中心的最终确立 | 第88-90页 |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第三章 以万县为中心的川东二级金融区地理格局与层级结构 | 第92-113页 |
第一节 万县金融区的发展历程 | 第92-100页 |
一、1890年后万县金融区近代化进程的加快 | 第92-93页 |
二、1917年后万县金融次中心的初步确立 | 第93-96页 |
三、1937年抗战爆发后万县金融区的衰落 | 第96-100页 |
第二节 万县金融区的空间布局 | 第100-105页 |
一、水路金融区 | 第100-104页 |
二、陆路金融区 | 第104-105页 |
第三节 万县金融区的层级结构 | 第105-110页 |
一、万县区域金融次中心地位的确立 | 第105-108页 |
二、层级网络体系的形成 | 第108-110页 |
本章小结 | 第110-113页 |
第四章 以南充为中心的川北二级金融区地理格局与层级结构 | 第113-133页 |
第一节 南充金融区的发展历程 | 第113-117页 |
一、清末至抗战前南充金融区的缓慢发展 | 第113-114页 |
二、抗战后投机型金融的畸形发展 | 第114-117页 |
第二节 南充金融区的空间布局 | 第117-129页 |
一、转口贸易型金融区域 | 第117-122页 |
二、高利贷农村金融区域 | 第122-123页 |
三、川陕苏币流通区域 | 第123-129页 |
第三节 南充金融区的层级结构 | 第129-131页 |
一、南充金融中心的确立 | 第129-130页 |
二、层级金融网络的形成 | 第130-131页 |
本章小结 | 第131-133页 |
第五章 以泸县为中心的川南二级金融区地理格局与层级结构 | 第133-142页 |
第一节 泸县金融区的发展历程 | 第133-136页 |
一、抗战前泸县金融区的商贸基础 | 第133-134页 |
二、抗战后泸县金融区的繁荣 | 第134-136页 |
第二节 泸县金融区的空间布局 | 第136-138页 |
一、转口贸易型金融区域 | 第136-137页 |
二、自产自销型金融区域 | 第137-138页 |
第三节 泸县金融区的层级结构 | 第138-141页 |
一、泸县区域金融中心地位的确立 | 第138-140页 |
二、层级金融网络的形成 | 第140-141页 |
本章小结 | 第141-142页 |
第六章 以康定为中心的川西康藏二级金融区地理格局与层级结构 | 第142-161页 |
第一节 康藏地区金融业态的变迁脉络 | 第142-145页 |
一、赵尔丰经略康藏与经济社会变迁 | 第142-143页 |
二、西康货币金融的发展历程 | 第143-145页 |
第二节 康藏金融区空间布局 | 第145-151页 |
一、商贸转口型金融区域 | 第145-149页 |
二、各民族农村金融区域 | 第149-151页 |
第三节 康藏金融层级网络的形成 | 第151-158页 |
一、康定二级金融中心的成熟与扩展 | 第151-153页 |
二、省银行的成立与第三金融层级的建设 | 第153-158页 |
本章小结 | 第158-161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161-190页 |
第一节 川渝金融区内部层级结构 | 第161-170页 |
一、渝万金融层级间的吸引与排斥 | 第161-164页 |
二、渝泸金融层级间的一体化连接 | 第164-166页 |
三、南充二级金融区对成渝两地的东西依附 | 第166-168页 |
四、成渝两地对康藏二级金融区的上下带动 | 第168-170页 |
第二节 川渝金融区外部空间展拓 | 第170-185页 |
一、区域金融财团的外部拓展 | 第170-180页 |
二、川渝金融区外向扩展的历史经验 | 第180-185页 |
第三节、中国历史金融地理学的学科构建与理论范式探索 | 第185-190页 |
一、以川渝地区金融地理研究为切入点的探索 | 第185-188页 |
二、中国历史金融地理学的发展方向 | 第188-190页 |
参考文献 | 第190-198页 |
致谢 | 第1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