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旅游形象传播效果的评价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Content | 第9-12页 |
1 绪论 | 第12-20页 |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选题意义 | 第13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与动态 | 第13-17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研究趋势和动态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2 旅游形象传播效果的相关概念及基本理论 | 第20-27页 |
·区域旅游形象 | 第20-24页 |
·旅游形象传播系统 | 第20-22页 |
·旅游形象感知系统 | 第22-23页 |
·旅游形象传播效果 | 第23-24页 |
·研究理论基础 | 第24-27页 |
·涵化理论 | 第24-25页 |
·距离衰减理论 | 第25页 |
·旅游形象传播的屏障理论 | 第25-27页 |
3 区域旅游形象传播效果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27-34页 |
·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27-28页 |
·综合性 | 第27页 |
·层次性 | 第27页 |
·科学性 | 第27页 |
·可操作性 | 第27页 |
·可比性 | 第27-28页 |
·评价指标的确定及统计意义 | 第28-30页 |
·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8-29页 |
·指标层意义 | 第29-30页 |
·指标权重 | 第30-32页 |
·辽宁省旅游形象的传播效果指标权重 | 第32-34页 |
4 实证研究:辽宁省旅游形象传播效果调查评价 | 第34-51页 |
·辽宁省旅游形象 | 第34-35页 |
·辽宁省旅游资源概述 | 第34页 |
·辽宁省旅游形象及传播 | 第34-35页 |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第35-38页 |
·问卷设计 | 第35-36页 |
·调查方法与实施 | 第36页 |
·数据分析 | 第36-38页 |
·辽宁省旅游形象传播要素分析 | 第38-41页 |
·传播主体的可信度 | 第38-39页 |
·传播媒介的构成 | 第39-40页 |
·旅游者的出游目的 | 第40-41页 |
·辽宁省旅游形象传播效果层次 | 第41-45页 |
·界面意象效果 | 第41-42页 |
·认知效果 | 第42-44页 |
·行为驱动效果 | 第44-45页 |
·辽宁省旅游形象的传播效果综合评价分值 | 第45页 |
·辽宁省旅游形象传播效果的等级分异 | 第45-47页 |
·一级传播效果区 | 第46页 |
·二级传播效果区 | 第46页 |
·三级传播效果区 | 第46-47页 |
·辽宁省旅游形象传播效果空间分异 | 第47-48页 |
·阶梯状分布 | 第47-48页 |
·两极格局形态 | 第48页 |
·在东部沿海地区出现南北分化局面 | 第48页 |
·以本省为中心的空心化 | 第48页 |
·辽宁省旅游形象传播效果的空间影响因素 | 第48-51页 |
·空间距离 | 第48-49页 |
·经济发展水平 | 第49页 |
·地域文化差异 | 第49页 |
·旅游资源的区域差异性 | 第49-51页 |
5 辽宁省旅游形象传播效果提升策略 | 第51-57页 |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提高旅游业综合水平 | 第51页 |
·促进旅游形象整合营销,加大宣传力度 | 第51页 |
·建立时空相结合的立体传播模式 | 第51-53页 |
·合理分布传播时间 | 第52页 |
·因地制宜的空间传播 | 第52-53页 |
·运用直接和间接相结合的全方位传播方式 | 第53-55页 |
·新老媒体优化组合的直接传播方式 | 第54-55页 |
·潜移默化的间接传播方式 | 第55页 |
·重视旅游形象人际传播,提高口碑效应 | 第55-57页 |
6 结论 | 第57-59页 |
·研究结论 | 第57页 |
·存在的局限与不足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附录 1 辽宁省旅游形象传播效果调查问卷 | 第62-65页 |
附录 2 三级联想法汇总 | 第65-67页 |
附录 3 31 个省市旅游形象传播数据汇总 | 第67-68页 |
附录 4 硕士期间参与项目及发表论文情况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