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相关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的研究 | 第10-11页 |
·关于“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 第11-13页 |
·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 第13页 |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创新之处 | 第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文献研究法 | 第13页 |
·调查研究法 | 第13页 |
·多学科交叉分析法 | 第13-14页 |
2 “微时代”的时代特征及对大学生的影响 | 第14-19页 |
·“微时代”的界定 | 第14-15页 |
·“微时代”的特征 | 第15-16页 |
·主体的平等性与大众化 | 第15页 |
·信息的简明性与微型化 | 第15-16页 |
·传播的实时性与流动性 | 第16页 |
·参与的互动性与去中心化 | 第16页 |
·“微时代”对大学生的影响 | 第16-19页 |
·“微时代”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 第16-17页 |
·“微时代”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 第17-19页 |
3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现状 | 第19-27页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基本内涵 | 第19-20页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实践取得的显著成绩 | 第20-24页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受到广泛重视 | 第22页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 | 第22-24页 |
·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 第24页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实践存在的不足 | 第24-27页 |
·侧重教育者的主导性,忽略大学生的主体性 | 第24-25页 |
·重视社会的整体需要,忽视学生的自身需要 | 第25页 |
·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 第25页 |
·制定单一的培养方案,束缚学生的个性发展 | 第25-26页 |
·疏忽教育过程交互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 第26-27页 |
4 对“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的思考 | 第27-38页 |
·“微时代”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带来新契机 | 第27-29页 |
·大学生的主体性得到调动和发挥 | 第27页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交互性得以增强 | 第27-28页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日常化生活化成为可能 | 第28页 |
·极大地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性 | 第28-29页 |
·丰富发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 第29页 |
·“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基本原则 | 第29-32页 |
·以学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原则 | 第29-30页 |
·引领而非迎合的原则 | 第30页 |
·肯定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的原则 | 第30-31页 |
·促进大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原则 | 第31页 |
·网上网下合力联动的原则 | 第31-32页 |
·“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新探索 | 第32-38页 |
·基于“微”平台,大力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 第32-33页 |
·搭建“微”平台,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大学生日常生活 | 第33-35页 |
·借助“微”平台,充分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的现实需要 | 第35-36页 |
·通过“微”平台,促进师生间的交流沟通和良性互动 | 第36-37页 |
·利用“微”平台,建构充实丰富大学生的精神家园 | 第37-38页 |
5 结束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40-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附录 “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现状调查访谈提纲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