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0-30页 |
| 第一章 扬子鳄简介及研究进展 | 第10-18页 |
| 1 扬子鳄分类及生活习性 | 第10-11页 |
| 2 野生分布和保护措施 | 第11页 |
| 3 人工饲养和繁殖 | 第11-13页 |
| 4 扬子鳄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细菌疾病的研究 | 第13-14页 |
| ·血液学方面的研究 | 第14页 |
| 5 人工饲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 第14-1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5-18页 |
| 第二章 变形杆菌的研究进展 | 第18-30页 |
| 1 变形杆菌的分类地位 | 第18页 |
| 2 变形杆菌的生物特性 | 第18-19页 |
| 3 变形杆菌的致病性 | 第19-20页 |
| ·对人的致病性 | 第19-20页 |
| ·对动物的致病性 | 第20页 |
| 4 变形杆菌的毒力因子 | 第20-25页 |
| ·尿素酶 | 第20-21页 |
| ·溶血素 | 第21-22页 |
| ·IgA和IgG溶蛋白酶 | 第22-23页 |
| ·菌毛 | 第23页 |
| ·鞭毛与“迁徙”生长 | 第23-24页 |
| ·抗吞噬作用 | 第24-25页 |
| 参考文献 | 第25-30页 |
| 第二篇 试验研究 | 第30-94页 |
| 第三章 冬眠深期和后期扬子鳄血液学及血液生化指标值检测 | 第30-48页 |
| 摘要 | 第30-31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3页 |
| ·实验动物 | 第31页 |
| ·血样采集及处理 | 第31页 |
| ·仪器及主要试剂 | 第31-32页 |
| ·血细胞计数 | 第32页 |
| ·白细胞分类计数 | 第32-33页 |
| ·血清生化测定 | 第33页 |
| ·数据分析 | 第33页 |
| 2 结果 | 第33-41页 |
| ·体长体重 | 第33-34页 |
| ·血细胞形态 | 第34-37页 |
| ·血液学指标测定 | 第37页 |
| ·血清生化指标的测定 | 第37-41页 |
| 3 讨论 | 第41-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 ABSTRACT | 第46-48页 |
| 第四章 扬子鳄卵源细菌的分离鉴定 | 第48-72页 |
| 摘要 | 第48-49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2页 |
| ·样品采集 | 第49页 |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49页 |
| ·细菌的分离纯化 | 第49-50页 |
| ·细菌的鉴定 | 第50-52页 |
| ·对死胚、羊水、未受精卵中的细菌种类进行分析 | 第52页 |
| 2 结果 | 第52-68页 |
| ·分离菌株初步分类 | 第52-56页 |
| ·16S rDNA全长序列扩增 | 第56-58页 |
| ·测序结果及序列比对分析 | 第58页 |
| ·生化鉴定 | 第58-63页 |
| ·对死胚、羊水、未受精卵中的细菌种类进行分析 | 第63-68页 |
| 3 讨论 | 第68-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1页 |
| ABSTRACT | 第71-72页 |
| 第五章 扬子鳄源变形杆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特性分析 | 第72-94页 |
| 摘要 | 第72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2-77页 |
| ·样品采集 | 第72-73页 |
|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73页 |
|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 第73页 |
| ·细菌的鉴定 | 第73-75页 |
| ·分离菌株对小鼠致病性试验 | 第75-76页 |
| ·药敏实验 | 第76页 |
| ·ERIC-PCR指纹图谱 | 第76页 |
| ·外膜蛋白(OMP)图谱分析 | 第76-77页 |
| 2 结果 | 第77-89页 |
| ·鳄体源分离菌株形态及培养特性 | 第77-78页 |
| ·VITEK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鉴定 | 第78-79页 |
| ·种特异性双重PCR | 第79-80页 |
| ·小鼠致病性试验 | 第80-82页 |
| ·药敏实验结果 | 第82-83页 |
| ·ERIC-PCR图谱分析 | 第83-85页 |
| ·外膜蛋白(OMP)图谱分析 | 第85-89页 |
| 3 讨论 | 第89-91页 |
| 参考文献 | 第91-92页 |
| ABSTRACT | 第92-94页 |
| 全文总结 | 第94-96页 |
| 附录 | 第96-106页 |
| 致谢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