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绪论 | 第7-11页 |
一、 高校肩负文化传承创新的责任和使命 | 第7页 |
二、 高校校园文化研究方兴未艾 | 第7-9页 |
三、 现代传媒环境中高校校园文化研究前景广阔 | 第9-11页 |
第一章 现代传媒的文化学意义 | 第11-21页 |
第一节 文化的概念与特征 | 第11-12页 |
第二节 文化学与传播学的可通约性 | 第12-17页 |
一、 传播学视野中的文化 | 第13-15页 |
二、 文化学视野中的传播 | 第15-17页 |
第三节 现代传媒的文化属性 | 第17-21页 |
一、 现代传媒的文化特质 | 第17-19页 |
二、 现代传媒的文化功能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现代传媒环境中高校校园文化的特征和功能 | 第21-28页 |
第一节 高校校园文化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 第21-23页 |
一、 多元性与主导性并存 | 第21页 |
二、 稳定性与创造性并存 | 第21-22页 |
三、 独立性与开放性并存 | 第22-23页 |
第二节 现代传媒环境中高校校园文化呈现新变化 | 第23-24页 |
一、 高校校园文化实现虚拟化 | 第23-24页 |
二、 高校校园文化实现立体化 | 第24页 |
三、 高校校园文化实现时代化 | 第24页 |
第三节 现代传媒环境中高校校园文化的功能 | 第24-28页 |
一、 教育陶冶功能 | 第25页 |
二、 规范凝聚功能 | 第25-26页 |
三、 导向辐射功能 | 第26页 |
四、 创造发展功能 | 第26-28页 |
第三章 现代传媒环境中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挑战与困境 | 第28-36页 |
第一节 现代传媒环境对高校的冲击 | 第28-32页 |
一、 现代传媒格局的深刻变化弱化了传统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 | 第28-29页 |
二、 西方强势媒体主导的国际新闻传播秩序左右着高校师生的价值判断 | 第29-30页 |
三、 现代传媒娱乐化倾向对高校师生的认知和人格发展造成冲击 | 第30页 |
四、 传媒对有关高校及大学生新闻的炒作加剧了高校师生的社会焦虑 | 第30-31页 |
五、 高校传媒阵地建设不力导致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式微 | 第31-32页 |
第二节 现代传媒环境中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挑战与困境 | 第32-36页 |
一、 文化实践与育人效果严重脱节 | 第34页 |
二、 文化自信与媒介素养严重脱节 | 第34-35页 |
三、 教育范式与传媒环境严重脱节 | 第35-36页 |
第四章 现代传媒环境中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 第36-45页 |
第一节 坚持理念创新,引领现代传媒环境中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 第36-38页 |
一、 选择可靠信源 | 第36-37页 |
二、 运用恰当方式 | 第37页 |
三、 重视意见领袖 | 第37页 |
四、 增强群体归属 | 第37-38页 |
第二节 坚持载体创新,拓展现代传媒环境中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 第38-41页 |
一、 让师生在交互体验中接受文化熏陶 | 第38-39页 |
二、 让师生在分众平台上满足发展需求 | 第39页 |
三、 让师生在官方传媒上明辨是非曲直 | 第39-40页 |
四、 让师生在主动参与中完善人格修养 | 第40-41页 |
五、 让师生在开放环境中培养国际视野 | 第41页 |
第三节 坚持实践创新,推进现代传媒环境中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 第41-45页 |
一、 增强主流媒体的正面引导能力 | 第41-42页 |
二、 重视高校师生的传媒素养教育 | 第42-43页 |
三、 强化高校传媒的文化阵地作用 | 第43-44页 |
四、 发挥特色文化的凝聚辐射功能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后记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