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气象灾害及其防御论文--旱灾论文

贵州区域干旱演变特征及预测模型研究

目录第1-9页
Contents第9-12页
摘要第12-14页
Abstract第14-1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32页
   ·研究干旱的意义第16-18页
     ·研究干旱的普遍意义第16页
     ·研究贵州喀斯特地区干旱的意义第16-18页
   ·贵州干旱状况第18-22页
     ·干旱成因第18-21页
     ·干旱过程第21-22页
     ·干旱控制第22页
   ·干旱的定义、分类与干旱指标研究进展第22-26页
     ·干旱的定义与分类第22-23页
     ·干旱指标研究进展第23-26页
   ·干旱预测方法研究进展第26-29页
     ·预测方法分类第26页
     ·典型的干旱预测方法第26-29页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9-32页
     ·研究目标第29页
     ·主要内容第29-30页
     ·主要创新点第30-32页
第二章 贵州区域干旱特征分析第32-78页
   ·贵州区域干旱特征分析技术路线与数据处理第34-35页
     ·技术路线第34页
     ·原始资料质量控制与数据处理第34-35页
   ·基于帕尔默(Palmer)指数干旱特征分析第35-52页
     ·帕尔默(Palmer)干旱指标分析原理第35-37页
     ·贵州喀斯特地区Palmer指数计算第37-42页
     ·Palmer指数干旱特征分析第42-52页
   ·基于降水距平的干旱特性分析第52-61页
     ·降水距平干旱指标第52-53页
     ·乌江地区降雨量分析第53-55页
     ·乌江地区干旱特征分析第55-61页
   ·基于Z指标的干旱特征分析第61-70页
     ·乌江地区Z指数计算第62-64页
     ·基于Z指标的区域特征分析第64-69页
     ·干旱趋势突变分析第69-70页
   ·不同指标对比分析第70-73页
     ·Palmer指数与降水量关系第70-72页
     ·三种指标干旱特征分析应用效果对比第72-73页
   ·干旱致灾因素分析第73-76页
     ·研究区概况第73页
     ·旱情致灾影响因素选取第73-74页
     ·投影寻踪模型建模第74-75页
     ·最佳投影向量及投影值第75-76页
     ·结果分析第76页
   ·本章小结第76-78页
第三章 基于NNBR模型的蒙特卡洛旱情预测方法研究第78-90页
   ·最近邻抽样回归模型(NNBR模型)第78-80页
     ·模型原理及算法第78-79页
     ·K、P和W_(j(i))的确定第79-80页
   ·蒙特卡洛算法第80-81页
     ·蒙特卡洛算法的概述第80页
     ·蒙特卡洛方法的基本思想第80页
     ·蒙特卡洛方法的一般步骤第80-81页
   ·分布函数的选择第81-82页
   ·基于NNBR模型的蒙特卡洛算法分析方案第82-87页
     ·预测值的选择第82-83页
     ·C_s,C_v的选择与确定第83-85页
     ·分析步骤第85-86页
     ·算法流程图第86-87页
   ·实验结果验证和预测第87-89页
     ·算法验证第87-88页
     ·未来降雨量的预测第88-89页
     ·未来旱情等级特征分析第89页
   ·本章小结第89-90页
第四章 基于马尔可夫的降雨量预测方法研究第90-104页
   ·马尔科夫预测法的基本原理第90-93页
     ·马尔科夫过程概述第90页
     ·马尔科夫过程种类第90页
     ·马尔科夫过程第90-91页
     ·马尔科夫链第91页
     ·状态转移概率及其转移概率矩阵第91-93页
   ·算法方案分析及模型建立第93-97页
     ·趋势加权马尔可夫模型第93页
     ·检验降雨量序列是具有“马氏性”第93页
     ·状态的划分第93-94页
     ·滞时权值的确定第94页
     ·模糊集理论中的级别特征值第94页
     ·方案分析步骤第94-96页
     ·预测算法流程图第96-97页
   ·实验结果验证和预测第97-102页
     ·算法验证第97-102页
     ·预测未来五年的降雨量第102页
     ·未来旱情等级特征分析第102页
   ·本章小结第102-104页
第五章 基于神经网络的降雨量预测研究第104-122页
   ·BP神经网络原理第104-111页
     ·基本BP算法公式推导第104-107页
     ·基本BP算法的缺陷第107页
     ·BP算法的优化与改进第107-108页
     ·网络的设计第108页
     ·BP神经网络的设计与训练第108-111页
   ·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第111-114页
     ·RBF神经网络模型第111-112页
     ·RBF网络的学习算法第112-113页
     ·RBF神经网络的设计与训练第113-114页
   ·Elman神经网络第114-118页
     ·Elman神经网络结构第114-115页
     ·Elman神经网络学习过程第115-117页
     ·Elman预测模型的建立第117页
     ·Elman神经网络的训练和预测第117-118页
   ·三种神经网络的对比分析与预测第118-121页
     ·五年预测值的对比分析第118-120页
     ·未来五年的预测第120页
     ·未来旱情等级特征分析第120-121页
   ·本章小结第121-122页
第六章 基于小波分解的灰色模型旱情预测方法研究第122-146页
   ·灰色模型原理第122-127页
     ·灰色系统第122-123页
     ·灰生成第123-124页
     ·灰色预测模型—GM(1,1)第124-125页
     ·GM(1,1)模型检验第125-127页
     ·光滑性检验第127页
   ·小波原理第127-132页
     ·小波变换与其快速算法第127-130页
     ·降水量周期性及突变性小波分析原理第130-132页
   ·波形理论第132-133页
   ·灰色模型的建立与预测效果分析第133-143页
     ·降雨量灰色模型预测方案第133-134页
     ·原始序列光滑度检验与小波分解第134-135页
     ·灰色模型预测低频分量第135-138页
     ·利用波形预测高频分量第138-143页
     ·优化的灰色模型预测精度检验与分析第143页
   ·未来降雨量预测及早情等级特征第143-144页
     ·未来五年的降雨量预测值第143-144页
     ·未来旱情等级特征分析第144页
   ·本章小结第144-146页
第七章 基于CI指数的近50年干旱时空分布规律研究第146-165页
   ·数据处理及计算第146-150页
     ·复合气象干旱指数的计算方法第146-149页
     ·干旱综合指数CI等级的划分第149页
     ·气象干旱过程的确定第149页
     ·干旱过程强度的计算第149-150页
     ·干旱发生频率计算第150页
   ·结果分析第150-163页
     ·复合干旱指数计算结果第150-151页
     ·干旱发生的频率第151-153页
     ·干旱覆盖面积第153-156页
     ·干旱持续日数和干旱强度第156-157页
     ·CI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第157-160页
     ·基于CI指数监测2009-2010年干旱发生发展过程第160-163页
   ·本章小结第163-165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165-168页
   ·结论第165-166页
   ·展望第166-168页
参考文献第168-176页
附录第176-187页
 附录一:贵州喀斯特6大水系Palmer指数第176-182页
 附录二:乌江流域上、中、下游月降雨距平第182-187页
致谢第187-188页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第188页

论文共1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5-6岁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幸福观现状之比较研究
下一篇:不同采收期南果梨采后褐变发生机理及调控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