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高速铁路深厚软土地段桥梁桩基性能试验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目录 | 第6-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 ·桩基性能现场试验研究 | 第10-12页 |
| ·地基压缩层厚度的研究 | 第12-13页 |
| ·桩底土层层压缩模量的研究 | 第13页 |
| ·桩底土层的流变特性的研究 | 第13-15页 |
| ·本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京沪高速铁路桩基性能的现场测试及分析 | 第17-55页 |
| ·京沪高速铁路工程概况 | 第17-18页 |
| ·试验工点概况 | 第18-22页 |
| ·试验工点概况 | 第18-20页 |
| ·工程地质条件 | 第20-22页 |
| ·沉降变形观测方案设计 | 第22-25页 |
| ·沉降和变形观测系统布置 | 第23页 |
| ·观测项目与数量 | 第23-24页 |
| ·试验测试元件和仪器设备安装流程图 | 第24-25页 |
| ·沉降变形试验观测方法的实施 | 第25-28页 |
| ·精密水准测量 | 第25-26页 |
| ·精密水准测量实施过程 | 第26-27页 |
| ·静力水准测量实施过程 | 第27-28页 |
| ·桩底压缩层变形观测试验技术研究 | 第28-36页 |
| ·沉降计简介 | 第29-30页 |
| ·沉降计安装工艺 | 第30-36页 |
| ·桩身压缩变形监测 | 第36-40页 |
| ·桩身压缩变形测试(应变计)实施过程 | 第37-39页 |
| ·桩身压缩变形测试(沉降计)实施过程 | 第39-40页 |
| ·试验数据的整理分析 | 第40-48页 |
| ·桩身轴力、侧摩阻力和压缩变形计算方法 | 第40页 |
| ·沉降计观测数据整理分析 | 第40-43页 |
| ·压缩底层实测位置确定 | 第43-45页 |
| ·沉降计观测桩基总沉降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 第45-46页 |
| ·桩基沉降发展规律分析 | 第46页 |
| ·精密水准观测的沉降变形成果 | 第46-47页 |
| ·静力水准仪观测沉降和变形成果 | 第47-48页 |
| ·桩身压缩变形观测成果 | 第48-52页 |
| ·桩身压缩变形观测值对比分析 | 第52-53页 |
| ·沉降计与精密水准观测总沉降对比分析 | 第53页 |
| ·小结 | 第53-55页 |
| 第三章 京沪高速铁路桩底土层压缩模量的确定 | 第55-60页 |
| ·压缩模量的定义 | 第55页 |
| ·压缩模量指标的确定 | 第55-58页 |
| ·高压固结试验确定压缩模量 | 第55-57页 |
| ·原位测试确定压缩模量法 | 第57-58页 |
| ·小结 | 第58-60页 |
| 第四章 京沪高速铁路桩底土层的蠕变特性研究 | 第60-71页 |
| ·室内蠕变试验 | 第60-66页 |
| ·蠕变试验方案设计 | 第60-61页 |
| ·蠕变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61-66页 |
| ·蠕变模型确定 | 第66-70页 |
| ·蠕变模型理论综述 | 第66页 |
| ·蠕变模型介绍 | 第66-67页 |
| ·模型的识别及参数反演 | 第67-70页 |
| ·小结 | 第70-71页 |
| 第五章 桩基监测数据管理软件及其应用 | 第71-78页 |
| ·数据管理简介 | 第71页 |
| ·桩基监测数据管理软件的开发以及基本功能 | 第71-72页 |
| ·桩基监测数据管理软件的使用 | 第72-76页 |
| ·用户登陆 | 第72页 |
| ·桩基监测数据管理软件的操作界面 | 第72-73页 |
| ·数据查询功能 | 第73页 |
| ·数据录入功能 | 第73-75页 |
| ·查看沉降曲线 | 第75页 |
| ·打印图表功能 | 第75-76页 |
| ·关于 | 第76页 |
| ·小结 | 第76-78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79页 |
| ·结论 | 第78页 |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78-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 致谢 | 第83-8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情况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