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多宝山铜(钼)矿床流体成矿作用及区域远景评价
| 致谢 | 第1-4页 |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1 引言 | 第11-17页 |
| ·课题背景 | 第11页 |
| ·选题依据 | 第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前人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2-13页 |
| ·研究目标及内容 | 第13-15页 |
|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 ·实物工作量 | 第16-17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7-33页 |
| ·斑岩铜矿研究概况 | 第17-22页 |
| ·斑岩铜矿床的分类、时空分布及产出的构造背景 | 第17-20页 |
| ·与斑岩铜矿有关的岩浆起源、侵位 | 第20-21页 |
| ·斑岩铜矿流体的成矿作用 | 第21-22页 |
| ·区域地质背景研究进展 | 第22-29页 |
| ·勘查历史 | 第22-23页 |
| ·大地构造特征及演化 | 第23-25页 |
| ·区域成矿条件 | 第25-29页 |
| ·多宝山铜矿成矿作用研究进展 | 第29-31页 |
| ·矿床地球化学研究 | 第29-30页 |
| ·地球物理研究 | 第30页 |
| ·年代学研究 | 第30页 |
| ·成矿作用机理研究 | 第30-31页 |
| ·综合地质信息变量统计法应用概况 | 第31-33页 |
| 3 多宝山铜(钼)矿床蚀变矿化规律研究 | 第33-56页 |
| ·矿区地质概况 | 第34-38页 |
| ·矿区地层 | 第34-35页 |
| ·矿区岩浆岩 | 第35-36页 |
| ·矿区构造 | 第36-38页 |
| ·蚀变矿化规律研究 | 第38-52页 |
| ·矿体分布规律 | 第38-41页 |
| ·共生矿物组合研究 | 第41-44页 |
| ·围岩蚀变及分带 | 第44-52页 |
| ·成矿期次研究 | 第52-55页 |
| ·海西斑岩成矿期 | 第53-54页 |
| ·燕山成矿期 | 第54-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4 流体包裹体研究 | 第56-80页 |
| ·包裹体岩相学 | 第56-58页 |
| ·包裹体显微测温 | 第58-64页 |
| ·多宝山铜(钼)矿不同阶段的包裹体均一温度 | 第58-60页 |
| ·铜山矿段的包裹体均一温度 | 第60-64页 |
| ·包裹体盐度、流体密度 | 第64-66页 |
| ·激光拉曼探针研究 | 第66-67页 |
| ·包裹体群体成分分析 | 第67-69页 |
| ·流体包裹体捕获温压估算 | 第69-71页 |
| ·包裹体 pH 值、Eh 值、氧逸度估算 | 第71-75页 |
| ·包裹体的成因与流体的演化 | 第75-78页 |
|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 5 矿床地球化学与成因模式 | 第80-111页 |
| ·硫同位素及成矿物质来源 | 第80-82页 |
| ·氢氧同位素及成矿流体来源 | 第82-84页 |
| ·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分析 | 第84-98页 |
| ·稀土元素特征分析 | 第84-89页 |
| ·微量元素特征分析 | 第89-98页 |
| ·多宝山矿田典型矿床对比研究 | 第98-103页 |
| ·三矿沟矽卡岩型铁铜矿 | 第99-100页 |
| ·争光脉状金矿 | 第100-101页 |
| ·多宝山矿田矿床对比特征 | 第101-103页 |
| ·多宝山矿田多期成矿作用 | 第103-10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9-111页 |
| 6 多宝山矿田勘查模型与远景评价 | 第111-132页 |
| ·勘查模型 | 第111-115页 |
| ·勘查工作评价 | 第111-114页 |
| ·勘查模型 | 第114-115页 |
| ·多宝山区域资源远景评价 | 第115-131页 |
| ·评价方法的改进 | 第115-117页 |
| ·评价流程 | 第117-126页 |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126-1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131-132页 |
| 7 结论 | 第132-137页 |
| ·主要成果 | 第132-135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135-136页 |
| ·进一步工作设想 | 第136-13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7-150页 |
| 附录 A 图版 I 野外照片 | 第150-153页 |
| 附录 B 图版Ⅱ岩矿显微照片 | 第153-159页 |
| 附录 C 多宝山矿床主要岩石鉴定表 | 第159-163页 |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第163-167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67-1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