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1 绪论 | 第10-20页 |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 ·理论背景 | 第10-11页 |
| ·实践背景 | 第11-12页 |
|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 ·研究问题 | 第14-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 ·研究框架 | 第17-20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20-40页 |
| ·非研发创新活动 | 第20-26页 |
| ·非研发创新(non-R & D innovation)概念的由来 | 第21-23页 |
| ·非研发创新活动的具体形式 | 第23-26页 |
| ·非研发创新活动的来源 | 第26-31页 |
| ·演化经济学与非研发创新 | 第27-28页 |
| ·企业资源观与非研发创新 | 第28-31页 |
| ·非研发创新与动态能力 | 第31-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40页 |
| ·以往研究总结 | 第34-36页 |
| ·以往研究不足 | 第36-40页 |
| 3 探索性案例研究 | 第40-48页 |
| ·案例研究方法与设计 | 第40-41页 |
| ·案例分析 | 第41-47页 |
| ·小巷三寻案例研究 | 第41-45页 |
| ·宁波波声案例研究 | 第45-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4 研究设计 | 第48-60页 |
| ·非研发创新研究的一些基本概念 | 第48-49页 |
| ·非研发创新活动研究模型 | 第49-51页 |
| ·变量测量 | 第51-55页 |
| ·非研发创新活动 | 第51-53页 |
| ·动态能力 | 第53-54页 |
| ·企业经营绩效 | 第54-55页 |
| ·模型假设 | 第55-60页 |
| ·非研发创新活动与企业经营绩效 | 第55页 |
| ·动态能力的中介作用 | 第55-60页 |
| 5 实证分析 | 第60-86页 |
| ·研究对象及问卷设计 | 第60-61页 |
| ·样本选择及数据收集 | 第60页 |
| ·问卷设计及同源偏差检验 | 第60-61页 |
| ·调研问卷信度和效度检验 | 第61-64页 |
| ·非研发创新活动信度检验 | 第61页 |
| ·动态能力信度和效度检验 | 第61-62页 |
| ·企业经营绩效信度和效度检验 | 第62-64页 |
| ·样本描述性统计结果 | 第64-67页 |
| ·非研发创新活动的探索性研究 | 第67-72页 |
| ·非研发创新模式探究 | 第67-69页 |
| ·模型修正 | 第69-70页 |
| ·不同研发水平企业的非研发创新活动比较 | 第70-72页 |
| ·相关分析 | 第72-73页 |
| ·回归分析 | 第73-80页 |
| ·非研发创新活动与企业经营绩效及其各维度回归分析 | 第73-76页 |
| ·动态能力的中介作用检验 | 第76-80页 |
| ·结果和讨论 | 第80-86页 |
| ·研究结果 | 第80-83页 |
| ·结果讨论 | 第83-86页 |
| 6 结论和展望 | 第86-94页 |
| ·研究结论 | 第86-90页 |
| ·非研发创新活动的模式 | 第86-87页 |
| ·非研发创新活动影响机制结论 | 第87-89页 |
| ·对部分未成立假设的讨论 | 第89-90页 |
| ·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第90-92页 |
| ·理论贡献 | 第90-91页 |
| ·对中小企业的指导意义 | 第91页 |
| ·政策建议 | 第91-92页 |
| ·局限性与展望 | 第92-94页 |
| 参考文献 | 第94-100页 |
| 附录 | 第100-106页 |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