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父母的亲职压力研究--以上海市P区T村为例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1章 导论 | 第9-22页 |
|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选题缘起 | 第9页 |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文献综述 | 第10-19页 |
| ·有关压力与应对方式的研究 | 第10-13页 |
| ·有关亲职压力的研究 | 第13-17页 |
| ·有关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 | 第17-18页 |
| ·研究不足与趋势述评 | 第18-19页 |
| ·概念界定 | 第19页 |
| ·流动儿童父母 | 第19页 |
| ·亲职压力 | 第19页 |
| ·研究对象及方法 | 第19-22页 |
| ·研究对象 | 第19-20页 |
| ·研究方法的选取 | 第20-21页 |
|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 第21-22页 |
| 第2章 流动儿童父母的亲职压力及其影响因素 | 第22-39页 |
| ·流动儿童父母亲职压力的表现形式 | 第22-24页 |
| ·生理形式 | 第22页 |
| ·心理形式 | 第22-23页 |
| ·行为形式 | 第23-24页 |
| ·流动儿童父母亲职压力的影响因素 | 第24-38页 |
| ·流动儿童的学业成就 | 第24-27页 |
| ·流动儿童的行为特征 | 第27-29页 |
| ·流动儿童家庭的亲子关系 | 第29-31页 |
| ·流动儿童父母的认知评价 | 第31-32页 |
| ·流动儿童父母的资源 | 第32-38页 |
| ·小结 | 第38-39页 |
| 第3章 流动儿童父母亲职压力的应对方式 | 第39-43页 |
| ·问题指向的应对方式 | 第39-40页 |
| ·行动改变 | 第39-40页 |
| ·寻求支持 | 第40页 |
| ·合理化解释 | 第40页 |
| ·情绪指向的应对方式 | 第40-41页 |
| ·否认逃避 | 第41页 |
| ·情绪发泄 | 第41页 |
| ·克制压抑 | 第41页 |
| ·小结 | 第41-43页 |
| 第4章 研究结论 | 第43-47页 |
| ·研究发现 | 第43页 |
| ·社会工作专业反思 | 第43-46页 |
| ·个人层面 | 第44页 |
| ·家庭层面 | 第44-45页 |
| ·社会层面 | 第45-46页 |
| ·研究不足 | 第46-47页 |
| ·研究对象方面 | 第46页 |
| ·研究样本方面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 致谢 | 第51-52页 |
| 附录 | 第52-53页 |
| 附件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