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导论 | 第10-23页 |
|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8页 |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 ·对国内外研究的评价 | 第17-18页 |
| ·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 ·农民工 | 第18页 |
| ·因工致残 | 第18-19页 |
| ·维权 | 第19页 |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 ·个案研究 | 第19页 |
| ·研究资料的收集 | 第19-20页 |
| ·研究资料的分析 | 第20页 |
| ·个案的确定及个案情况简介 | 第20-21页 |
| ·个案及其调查对象的选取 | 第20页 |
| ·个案简介 | 第20-21页 |
| ·理论基础:场动力理论 | 第21-23页 |
| 第2章 山东省XX建工集团因工致残农民工的维权现状 | 第23-29页 |
| ·因工致残农民工的维权现状的特征表现 | 第23-28页 |
| ·维权知识缺乏 | 第23-25页 |
| ·维权信心不足 | 第25-26页 |
| ·维权行为过激 | 第26-28页 |
| ·因工致残农民工维权现状的特征表现总结 | 第28-29页 |
| 第3章 因工致残农民工维权现状的个体影响因素 | 第29-38页 |
| ·因工致残农民工文化资本缺失 | 第29-32页 |
| ·市场风险的知觉缺乏 | 第29-30页 |
| ·自我保护知识不足 | 第30-31页 |
| ·维权程序不了解 | 第31-32页 |
| ·因工致残农民工心理弱势 | 第32-34页 |
| ·强势企业下维权心理预期低 | 第32-33页 |
| ·“熟人社会”观念下逃避维权 | 第33-34页 |
| ·因工致残农民工组织能力弱 | 第34-35页 |
| ·组织意识淡薄 | 第34-35页 |
| ·组织方式违法 | 第35页 |
| ·因工致残农民工政治权利遭受剥削 | 第35-36页 |
| ·权力分配不平等 | 第35-36页 |
| ·制度保障不公平 | 第36页 |
| ·因工致残农民工经济弱势 | 第36-38页 |
| 第4章 因工致残农民工维权的环境影响因素及其与个体因素的交互影响 | 第38-52页 |
| ·环境因素 | 第38-49页 |
| ·维权的程序性忽视 | 第38-42页 |
| ·社会力量的薄弱 | 第42-44页 |
| ·维权的高成本性 | 第44-45页 |
| ·企业道德与责任的缺失 | 第45-47页 |
| ·地方政府过分追求政绩 | 第47-48页 |
| ·社会保障制度的漏洞 | 第48-49页 |
| ·个体因素与环境因素交互影响 | 第49-52页 |
| 第5章 研究结论、展望与建议 | 第52-58页 |
| ·研究结论 | 第52页 |
| ·展望 | 第52-53页 |
| ·因工致残农民工个人发展建议 | 第53-54页 |
| ·学习维权知识 | 第53页 |
| ·提高心理素质 | 第53-54页 |
| ·增强组织能力 | 第54页 |
| ·整合社会资源 | 第54页 |
| ·环境改善建议 | 第54-58页 |
| ·完善工伤保险立法 | 第55页 |
| ·加强社会力量 | 第55-56页 |
| ·降低维权成本 | 第56页 |
| ·规范企业行为 | 第56页 |
| ·地方政府明确责任 | 第56-57页 |
|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 第57页 |
| ·开展职业教育工作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附录一 访谈提纲 | 第63-64页 |
| 附录二 访谈对象情况一览表 | 第64-66页 |
| 卷内备考表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