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企业体制论文

跨国并购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

特别致谢第1-4页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12页
1 绪论第12-22页
   ·研究背景第13-14页
   ·研究意义第14-15页
     ·理论意义第14页
     ·现实意义第14-15页
   ·研究评述第15-17页
     ·并购与创新研究现状第15-16页
     ·跨国并购与创新研究现状第16-17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第17页
   ·研究内容第17-18页
   ·研究方法和路线第18-20页
     ·研究方法第18-19页
     ·技术路线第19-20页
   ·可能的创新点第20页
   ·论文框架第20-22页
2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第22-41页
   ·相关概念解析第22-27页
     ·并购第22-23页
     ·技术并购第23-24页
     ·跨国并购第24-25页
     ·技术创新第25-27页
   ·基于Citespace的文献分析第27-34页
     ·文献来源第27-28页
     ·文献共引结果第28-30页
     ·作者共引结果第30-33页
     ·主题词共现结果第33-34页
   ·相关理论概述第34-39页
     ·资源基础观第35-36页
     ·知识基础观第36-37页
     ·吸收能力论第37-39页
 本章小结第39-41页
3 并购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路径和机制第41-51页
   ·知识获取视角第41-43页
   ·资源配置视角第43-44页
   ·市场竞争视角第44-46页
   ·研发替代视角第46-47页
   ·管理整合视角第47-49页
 本章小结第49-51页
4 跨国并购中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相关因素第51-69页
   ·跨国并购前期影响技术创新能力的因素第51-56页
     ·交易相关程度第51-52页
     ·目标方知识基础第52-54页
     ·技术的相关性第54-55页
     ·企业关系资本第55-56页
   ·跨国并购中期影响技术创新能力的因素第56-62页
     ·员工心理感知第57-58页
     ·核心人员保留第58-59页
     ·以往并购经验第59-60页
     ·双方文化差异第60-62页
   ·跨国并购后期影响技术创新能力的因素第62-65页
     ·吸收能力第62-64页
     ·整合能力第64页
     ·治理能力第64-65页
 本章小结第65-69页
5 我国企业以跨国并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案例分析第69-102页
   ·研究设计第69-71页
     ·研究方法选择第69页
     ·目标案例选择第69-70页
     ·资料收集方法第70-71页
   ·宁波均胜集团并购德国普瑞公司第71-76页
     ·并购双方简介第71-72页
     ·并购驱动因素第72-73页
     ·并购交易过程第73页
     ·并购后期整合第73-75页
     ·并购对创新的驱动作用第75-76页
   ·绍兴卧龙控股并购奥地利ATB集团第76-81页
     ·并购双方简介第76-77页
     ·并购驱动因素第77-78页
     ·并购交易过程第78页
     ·并购后期整合第78-80页
     ·并购对创新的驱动作用第80-81页
   ·台州杰克集团并购德国拓卡和奔马第81-86页
     ·并购双方简介第81-82页
     ·并购驱动因素第82页
     ·并购交易过程第82-83页
     ·并购后期整合第83-85页
     ·并购对创新的驱动作用第85-86页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案例中影响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因素第86-92页
     ·交易相关程度第87-88页
     ·技术的相关性第88页
     ·企业关系资本第88-90页
     ·核心员工保留第90-91页
     ·以往并购经验第91-92页
   ·可供中国跨国并购企业参考的技术创新管理模式第92-100页
     ·立足企业发展战略第92-94页
     ·选择合适并购标的第94-96页
     ·留住核心技术员工第96-97页
     ·优化研发资源配置第97-100页
 本章小结第100-102页
6 结论与讨论第102-108页
   ·研究结论第102-104页
   ·相关政策建议第104-106页
   ·主要创新点第106-107页
   ·研究局限性第107页
   ·未来研究展望第107-108页
参考文献第108-125页
致谢第125-126页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第126页

论文共12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AHP-FCE模型的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方法
下一篇:中国企业海外研发进入过程与本土创新绩效关系研究--基于长三角企业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