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页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8-15页 |
·我国农田中砷的累积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 | 第8-11页 |
·农田中砷的来源 | 第8-9页 |
·我国农田中砷的含量现状及主要的治理方式 | 第9-11页 |
·微生物在砷的地球化学循环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 第11-13页 |
·真菌对环境中砷的累积与挥发能力及其机理 | 第13-14页 |
·真菌对环境中砷的形态转化及其影响因素 | 第14页 |
·利用微生物来修复或调控砷污染农田具有广泛的前景 | 第14-15页 |
3 本论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5-16页 |
4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8-25页 |
1 真菌对As(Ⅲ)的耐性及菌丝形态变化 | 第18-2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8页 |
·供试真菌 | 第18页 |
·PGP培养基的成分 | 第18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18-20页 |
·As(Ⅲ)含量及培养时间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 第18-19页 |
·As(Ⅲ)浓度对菌株生物量的影响 | 第19页 |
·As(Ⅲ)胁迫下真菌生物量随时间的变化 | 第19页 |
·As(Ⅲ)胁迫下真菌菌丝形态及亚细胞相结构变化 | 第19-20页 |
·数据处理 | 第20-21页 |
2 真菌对As(Ⅲ)的累积与挥发 | 第21-2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1页 |
·供试菌株 | 第21页 |
·PGP培养基的成分 | 第21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21-22页 |
·As(Ⅲ)胁迫下真菌的累积挥发能力 | 第21页 |
·As(Ⅲ)胁迫下真菌培养环境中PH和EH的变化 | 第21-22页 |
·质量保证与控制 | 第22页 |
·数据处理 | 第22页 |
3 As(Ⅲ)在真菌细胞内外的赋存特征及形态转化 | 第22-2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2页 |
·供试真菌 | 第22页 |
·PGP培养基的成分 | 第22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22-23页 |
·As(Ⅲ)胁迫下真菌培养环境中砷形态转化 | 第22-23页 |
·真菌对胞内砷的释放 | 第23页 |
·质量保证与控制 | 第23页 |
·数据处理 | 第23-25页 |
第三章 真菌对As(Ⅲ)的耐性及菌丝形态变化 | 第25-3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5-31页 |
·As(Ⅲ)含量及培养时间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 第25-27页 |
·As(Ⅲ)浓度对菌株生物量的影响 | 第27-28页 |
·As(Ⅲ)胁迫下真菌生物量随时间的变化 | 第28-30页 |
·As(Ⅲ)胁迫下真菌菌丝形态及亚细胞相结构变化 | 第30-31页 |
·讨论 | 第31-32页 |
·三株真菌对环境中As(Ⅲ)的耐性差异及影响因素 | 第31-32页 |
·真菌耐As(Ⅲ)的可能机理 | 第32页 |
·小结 | 第32-34页 |
第四章 真菌对As(Ⅲ)的累积与挥发能力 | 第34-40页 |
·结果分析 | 第34-36页 |
·目标真菌在培养环境下对As(Ⅲ)的累积 | 第34-35页 |
·目标真菌在培养环境下对As(Ⅲ)的挥发 | 第35页 |
·真菌生长期间培养环境pH值和Eh值的变化 | 第35-36页 |
·讨论 | 第36-39页 |
·真菌对As(Ⅲ)累积与挥发的机制 | 第36-38页 |
·真菌对As(Ⅲ)累积与挥发的能力比较 | 第36-37页 |
·真菌对As(Ⅲ)累积与挥发的机理分析 | 第37-38页 |
·培养环境中pH值和Eh值变化的机制 | 第38-39页 |
·小结 | 第39-40页 |
第五章 As(Ⅲ)在真菌细胞内外的赋存特征及形态转化 | 第40-49页 |
·结果分析 | 第40-45页 |
·As(Ⅲ)胁迫下真菌生物量随培养时间的变化 | 第40-41页 |
·As(Ⅲ)胁迫下真菌培养环境中砷形态随时间的变化 | 第41-45页 |
·真菌细胞内砷的释放 | 第45页 |
·讨论 | 第45-47页 |
·As(Ⅲ)输入与输出真菌细胞及其形态转化的可能过程 | 第45-47页 |
·微生物对砷形态的转化及其在调控环境中砷风险方面的可能应用 | 第47页 |
·小结 | 第47-49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与讨论 | 第49-51页 |
·全文结论 | 第49-50页 |
·创新点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附录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个人简历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