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导论 | 第11-16页 |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问题的缘起 | 第11-12页 |
2、研究意义 | 第12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5页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2、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研究思路 | 第15页 |
2、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一、网络新闻选择性报道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 第16-28页 |
(一) 网络新闻选择性报道的内涵 | 第16-18页 |
1、网络新闻的含义 | 第16-17页 |
2、网络新闻选择性报道的含义 | 第17-18页 |
(二) 网络新闻选择性报道的主要表现 | 第18-21页 |
1、网络新闻报道的“局部真实性” | 第18-19页 |
2、网络新闻报道的“价值倾向性” | 第19-21页 |
3、类似事件报道“标签化” | 第21页 |
(三) 网络新闻选择性报道的原因 | 第21-28页 |
1、媒体竞争的驱动与网络媒体自身利益的诉求 | 第21-23页 |
2、网络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良莠不齐 | 第23-25页 |
3、政府等职能部门的“把关人”角色缺位 | 第25-28页 |
二、网络新闻选择性报道对青年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 | 第28-33页 |
(一) 网络新闻选择性报道对青年思想道德素质的积极影响 | 第28-30页 |
1、有助于激发青年的社会参与意识,使其更关注社会生活 | 第28-29页 |
2、有助于增强青年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维权意识 | 第29-30页 |
(二) 网络新闻选择性报道对青年思想道德素质的消极影响 | 第30-33页 |
1、误导青年的价值判断,扭曲青年的价值取向 | 第30-31页 |
2、易造成信任危机,不利于青年的人际交往 | 第31页 |
3、诱发青年的非理性情绪,使部分青年出现行为失范 | 第31-33页 |
三、应对网络新闻选择性报道对青年思想道德素质影响的对策 | 第33-48页 |
(一) 加强网络新闻媒体的自我管理和媒体间的相互监督 | 第33-38页 |
1、提高网络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意识和业务素养 | 第33-35页 |
2、制定职业规范,建立和完善网络新闻的审查检测机制 | 第35-37页 |
3、强化新闻媒体间的相互监督 | 第37-38页 |
(二) 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应积极担任好“把关人”角色 | 第38-40页 |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网络新闻媒体的法制化管理 | 第38页 |
2、加强对新闻工作的指导,及时回应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误导性新闻 | 第38-39页 |
3、加强对网络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教育 | 第39-40页 |
(三) 构建大教育网络,提高青年的理性辨别能力 | 第40-45页 |
1、加强和改进家庭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 第40-41页 |
2、加强学校教育,发挥育人培德的“主阵地”作用 | 第41-44页 |
3、鼓励全民参与,充分发挥全社会的监督作用 | 第44-45页 |
(四) 引导青年文明上网,自觉规范网络行为 | 第45-48页 |
1、增强青年的媒介素养,提高其理性思辨能力 | 第45-46页 |
2、提高青年的道德素养,帮助其强化网络道德自律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