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导言 | 第11-19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二、研究问题 | 第13页 |
三、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四、研究对象 | 第14-15页 |
五、研究内容 | 第15页 |
六、研究设计 | 第15-17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二) 资料来源 | 第16页 |
(三) 研究步骤 | 第16-17页 |
七、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一) 研究对象的创新 | 第17-18页 |
(二) 研究角度的创新 | 第18页 |
(三) 研究结论的创新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本研究的相关文献回顾 | 第19-30页 |
一、国外 | 第19页 |
二、国内 | 第19-28页 |
(一) 贫困村互助资金的兴起动因和目的 | 第19-21页 |
(二) 贫困村互助资金的运作过程与机制 | 第21-22页 |
(三) 贫困村互助资金的运行效果 | 第22-24页 |
(四) 贫困村互助资金的意义 | 第24-26页 |
(五) 贫困村互助资金发展面临的问题、困境以及未来展望 | 第26-28页 |
三、文献简要评述 | 第28-30页 |
第三章 我国贫困村互助资金的实践概述 | 第30-39页 |
一、贫困村互助资金的基本内涵 | 第30-31页 |
(一) 贫困村互助资金的定义 | 第30页 |
(二) 贫困村互助资金基本特征 | 第30-31页 |
二、贫困村互助资金的优点 | 第31-32页 |
三、贫困村互助资金的发展状况 | 第32-37页 |
(一) 贫困村互助资金的实践形式 | 第32页 |
(二) 贫困村互助资金基本原理 | 第32-33页 |
(三) 贫困村互助资金的运行机制 | 第33-35页 |
(四) 贫困村互助资金的运行绩效 | 第35-37页 |
四、贫困村互助资金发展困境 | 第37-39页 |
(一) 可持续性问题 | 第37-38页 |
(二) 运行成本问题 | 第38页 |
(三) 与村两委、地方政府的关系问题 | 第38页 |
(四) 制度环境问题 | 第38页 |
(五) 风险控制问题 | 第38-39页 |
第四章 张爷庙村互助资金运作情况 | 第39-57页 |
一、张爷庙村互助资金的产生及成长过程 | 第39-40页 |
(一) 张爷庙村互助资金的产生 | 第39页 |
(二) 张爷庙村互助资金的成长过程 | 第39-40页 |
二、张爷庙村互助资金组织构架 | 第40-43页 |
(一) 组织构架及岗位设置 | 第40页 |
(二) 岗位职责 | 第40-42页 |
(三) 监督治理机制 | 第42-43页 |
(四) 乡村发展协会参与作用 | 第43页 |
三、张爷庙村互助资金的运行机制 | 第43-48页 |
(一) 资金规模、来源与产权 | 第43-44页 |
(二) 加入和退出 | 第44页 |
(三) 借还款规则 | 第44-46页 |
(四) 借还款程序 | 第46-47页 |
(五) 风险控制 | 第47-48页 |
(六) 主要经济活动 | 第48页 |
四、张爷庙村互助资金运行绩效 | 第48-54页 |
(一) 农民参与状况 | 第48-49页 |
(二) 运转成本与财务业绩 | 第49页 |
(三) 安全性与风险控制 | 第49-50页 |
(四) 成长性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 第50-51页 |
(五) 资金利用效率 | 第51-52页 |
(六) 扶贫效果 | 第52-53页 |
(七) 农户评价与满意度 | 第53-54页 |
五、张爷庙村互助资金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54页 |
(一) 互助资金的后续发展问题 | 第54页 |
(二) 管理人员老龄化,技术跟不上 | 第54页 |
六、评述 | 第54-57页 |
第五章 张爷庙村互助资金运作机制创新 | 第57-65页 |
一、运作机制和互助资金运作机制创新 | 第57页 |
二、张爷村互助资金运作机制创新 | 第57-62页 |
(一) 优先股 | 第58页 |
(二) 加强服务意识,培育社会资本 | 第58页 |
(三) 挖掘村庄产业资源,成立农民互助合作社 | 第58-60页 |
(四) 刺激农户的资金需求 | 第60-61页 |
(五) 适时调整贷款上限 | 第61页 |
(六) 其它方面 | 第61-62页 |
三、贷款风险防范机制 | 第62-65页 |
(一) 灵活的还款机制 | 第62页 |
(二) 充分发挥中心会议的作用 | 第62-63页 |
(三) 从提高逾期占用费率到终止占用费 | 第63-64页 |
(四) 提取风险准备金 | 第64页 |
(五) 对借款农户提供生产技术指导 | 第64-65页 |
第六章 结论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65-67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65页 |
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附录 | 第72-80页 |
研究生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