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6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6-35页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16-20页 |
一、载人航天的意义 | 第16-19页 |
二、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第二节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综述 | 第20-25页 |
一、工程简介 | 第20-22页 |
二、发展历程 | 第22-23页 |
三、工程特点 | 第23-25页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5-32页 |
一、系统工程的研究情况 | 第25-27页 |
二、项目管理的研究情况 | 第27-28页 |
三、航天项目管理的研究情况 | 第28-31页 |
四、科研经费管理的研究情况 | 第31-32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逻辑框架 | 第32-34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32-33页 |
二、逻辑框架 | 第33-34页 |
第五节 本文的可能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34-35页 |
第二章 载人航天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 第35-48页 |
第一节 有关理论依据 | 第35-39页 |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进步观 | 第35-36页 |
二、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 第36-37页 |
三、外生经济增长理论 | 第37页 |
四、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 第37-38页 |
五、公共财政促进科学技术的理论研究 | 第38-39页 |
第二节 经济发展影响载人航天计划 | 第39-42页 |
一、国外经济发展对载人航天的影响 | 第40页 |
二、我国经济发展对载人航天的影响 | 第40-42页 |
第三节 载人航天促进经济发展 | 第42-46页 |
一、载人航天的经济特性 | 第42-44页 |
二、载人航天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 第44-45页 |
三、载人航天的投入高回报不可一概而论 | 第45-46页 |
第四节 载人航天与国家财政的关系 | 第46-48页 |
第三章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预算管理 | 第48-61页 |
第一节 工程管理基本情况 | 第48-50页 |
一、工程管理的组织形式 | 第48页 |
二、工程管理的基本模式 | 第48-50页 |
三、工程管理体系 | 第50页 |
第二节 工程经费管理体制和管理程序 | 第50-52页 |
一、工程经费管理体制 | 第50-51页 |
二、工程经费管理程序 | 第51-52页 |
第三节 工程经费管理的原则 | 第52-53页 |
一、统一领导 | 第52页 |
二、按级负责 | 第52页 |
三、分工管理 | 第52-53页 |
四、专款专用 | 第53页 |
第四节 工程经费管理的主要特点 | 第53-55页 |
第五节 工程经费管理的主要做法 | 第55-61页 |
一、开展立项评估论证 | 第55-57页 |
二、组织经费超概算审查 | 第57-59页 |
三、加强结余资金管理 | 第59-61页 |
第四章 我国载人航天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61-68页 |
第一节 载人航天工程管理有待加强 | 第61-63页 |
一、传统的计划管理模式难以为继 | 第61-62页 |
二、工程经费预算管理需要完善 | 第62页 |
三、价格形成机制面临转型 | 第62-63页 |
第二节 我国航天市场化程度不高 | 第63-65页 |
一、航天企业政企不分 | 第63-64页 |
二、投资不合理 | 第64页 |
三、市场竞争不充分 | 第64-65页 |
第三节 载人航天国际合作参与不够 | 第65-66页 |
第四节 我国载人航天技术差距明显 | 第66-68页 |
第五章 国外载人航天工程与预算管理 | 第68-102页 |
第一节 美国载人航天工程与预算管理 | 第68-85页 |
一、美国载人航天项目管理体制 | 第69-71页 |
二、美国载人航天政策战略 | 第71-73页 |
三、美国载人航天项目经费管理 | 第73-80页 |
四、美国载人航天项目典型案例 | 第80-85页 |
第二节 前苏联/俄罗斯载人航天工程与预算管理 | 第85-92页 |
一、前苏联/俄罗斯航天项目管理体制 | 第85-87页 |
二、前苏联/俄罗斯载人航天政策战略 | 第87-89页 |
三、俄罗斯载人航天项目经费分配 | 第89-91页 |
四、俄罗斯载人航天典型案例 | 第91-92页 |
第三节 其他国家和地区载人航天工程与预算管理 | 第92-100页 |
一、欧洲载人航天工程与预算管理 | 第92-96页 |
二、日本载人航天工程与预算管理 | 第96-98页 |
三、印度载人航天工程与预算管理 | 第98-100页 |
第四节 国外载人航天工程管理借鉴 | 第100-102页 |
一、预算管理机构健全,相互制衡 | 第100页 |
二、编制滚动预算,建立航天预算多年概算制度 | 第100页 |
三、研究载人航天商业化模式,培育新型航天工业基础 | 第100-101页 |
四、重视航天活动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加强载人航天国际合作 | 第101-102页 |
第六章 完善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预算管理 | 第102-111页 |
第一节 加强载人航天工程预算管理的重要意义 | 第102-103页 |
第二节 载人航天工程经费预算的编制原则 | 第103-104页 |
一、量入为出、精打细算 | 第103页 |
二、统筹兼顾、突出重点 | 第103-104页 |
三、厉行节约、讲求效益 | 第104页 |
四、规范管理、项目具体 | 第104页 |
五、科学合理、追踪问效 | 第104页 |
第三节 完善载人航天工程预算管理的基本思路 | 第104-111页 |
一、采用“规划、计划、预算与执行”制度(PPBE)编制预算 | 第104-106页 |
二、构建高效的载人航天绩效评价体系 | 第106-107页 |
三、建立载人航天“里程碑”拨款管理制度 | 第107-109页 |
四、完善载人航天预算监督机制 | 第109-111页 |
第七章 加强我国载人航天成本控制 | 第111-129页 |
第一节 目标成本研究 | 第111-115页 |
一、目标成本的基本概念 | 第112页 |
二、目标成本的体系内涵 | 第112页 |
三、目标成本确定的原则 | 第112-113页 |
四、目标成本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113-114页 |
五、目标成本的作用 | 第114-115页 |
第二节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成本控制体系 | 第115-117页 |
一、经费宏观分配阶段 | 第115-116页 |
二、实施过程经费控制阶段 | 第116-117页 |
第三节 完善我国载人航天过程成本控制 | 第117-129页 |
一、过程成本监控的组织机构设想 | 第117-118页 |
二、过程成本控制中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和方法 | 第118-121页 |
三、过程成本控制的主要程序 | 第121-123页 |
四、过程成本监控的报告编制 | 第123-126页 |
五、过程成本监控的状态跟踪和信息采集流程 | 第126-129页 |
第八章 我国载人航天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129-143页 |
第一节 充分运用公共财政政策 | 第129-133页 |
一、加大R&D投入,重点支持基础研究 | 第130-131页 |
二、灵活运用财政政策,推动载人航天发展 | 第131-132页 |
三、完善专项管理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 第132-133页 |
第二节 重视载人航天市场化发展 | 第133-136页 |
一、建立现代航天企业制度 | 第133-134页 |
二、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军民融合 | 第134-135页 |
三、完善载人航天的竞争机制 | 第135-136页 |
第三节 加强载人航天国际合作 | 第136-140页 |
一、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参与国际合作 | 第138页 |
二、形成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合作战略思想 | 第138-139页 |
三、建立我国主导的载人航天合作平台 | 第139页 |
四、提升载人航天国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 第139-140页 |
第四节 我国载人航天发展的其他政策建议 | 第140-143页 |
一、健全载人航天制度体系 | 第140页 |
二、加强载人航天文化建设 | 第140-141页 |
三、夯实载人航天人才基础 | 第141页 |
四、加强载人航天集成管理 | 第141-143页 |
第九章 我国载人航天未来发展计划 | 第143-163页 |
第一节 国外载人登月基本情况 | 第143-145页 |
一、美国“阿波罗”计划 | 第143-144页 |
二、前苏联N1-L3载人登月计划 | 第144页 |
三、美国“星座”计划 | 第144-145页 |
第二节 国外载人登月有关启示 | 第145-146页 |
一、载人登月的特点 | 第145页 |
二、国外载人登月的启示 | 第145-146页 |
第三节 我国实施载人登月的重要意义 | 第146-148页 |
一、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履行大国责任 | 第147页 |
二、激发民族自豪感,助力实现“中国梦” | 第147-148页 |
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发展 | 第148页 |
第四节 我国航天技术发展状况 | 第148-152页 |
一、航天技术发展状况及取得的成就 | 第148-151页 |
二、存在的主要差距 | 第151-152页 |
第五节 我国载人登月的方案设想 | 第152-157页 |
一、任务规划 | 第152-153页 |
二、基本原则 | 第153页 |
三、系统组成 | 第153-154页 |
四、科学目标 | 第154页 |
五、经费预算 | 第154-157页 |
第六节 我国载人登月有关法律问题及建议 | 第157-158页 |
一、国际空间法规 | 第157页 |
二、有关建议 | 第157-158页 |
第七节 我国载人登月的可行性分析 | 第158-160页 |
一、我国载人登月技术可行性分析 | 第158-159页 |
二、我国载人登月经济可行性分析 | 第159-160页 |
第八节 主要结论 | 第160-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163-1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 | 第166-167页 |
后记 | 第1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