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前言 | 第9-16页 |
1 研究背景和现状 | 第9-12页 |
2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3 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 | 第13-14页 |
4 主要工作量 | 第14-15页 |
5. 主要认识和创新 | 第15-16页 |
第1章 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南北分段性与汶川地震的关系 | 第16-27页 |
·引言 | 第16-17页 |
·龙门山褶皱冲断带构造演化与变形的差异 | 第17-21页 |
·汶川地震地表破裂性质的南北差异 | 第21-23页 |
·汶川地震发震断层三维模型的南北差异 | 第23-25页 |
·讨论和小结 | 第25-27页 |
第2章 龙门山南段活动断层相关褶皱作用的发现 | 第27-53页 |
·引言 | 第27-29页 |
·地质背景 | 第29-33页 |
·构造几何学与断裂运动学 | 第33-39页 |
·龙门山南段地壳缩短与断层滑移率 | 第39-46页 |
·龙门山南段和四川盆地的地震灾害启示 | 第46-48页 |
·区域应力场方向转变的启示 | 第48-52页 |
·小结 | 第52-53页 |
第3章 龙门山南段活动断层和历史地震证据的确立 | 第53-74页 |
·引言 | 第53-55页 |
·区域地质背景和历史地震记录 | 第55-56页 |
·构造解译与古地震探槽研究 | 第56-71页 |
·大塘构造的断层坎 | 第58-65页 |
·大塘构造的褶皱坎 | 第65-68页 |
·大兴西构造的断层坎 | 第68-71页 |
·讨论和小结 | 第71-74页 |
第4章 四川地区统一结构表征(USR)的构建与应用 | 第74-110页 |
·引言 | 第74-78页 |
·四川地区三维断层模型(公共断层模型) | 第78-80页 |
·四川地区三维地震速度模型(公共速度模型) | 第80-106页 |
·地震速度数据分析 | 第81-95页 |
·P波、S波及密度的区域标定关系 | 第95-99页 |
·模型构建与结果分析 | 第99-106页 |
·CFM和CVM在地震灾害评估中的运用 | 第106-110页 |
·地震衰减关系计算 | 第106-110页 |
主要结论 | 第110-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5页 |
致谢 | 第125-12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27-12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会议摘要 | 第128-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