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质学论文--构造地质学论文--构造运动论文

东天山古生代构造—岩浆作用及地球动力学演化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第一章 前言第11-17页
 一、研究背景及存在问题第11-13页
  1 研究背景第11页
  2 存在问题第11-13页
 二、论文选题及研究思路第13-14页
  1 论文选题第13页
  2 研究思路第13-14页
 三、工作量和主要研究进展第14-17页
  1 工作量第14-15页
  2 主要研究进展第15-17页
第二章 东天山地质背景第17-29页
 一、大地构造单元划分第17-19页
 二、区域地质背景第19-29页
  1 地层第19-23页
  2 古生代岩浆岩第23-26页
  3 边界断裂第26-29页
第三章 测试分析方法第29-32页
 一、全岩地球化学第29-30页
  1 全岩主量与微量元素第29页
  2 Sr-Nd同位素第29-30页
 二、锆石LA-ICP-MS测年第30-31页
 三、锆石原位Hf同位素第31-32页
第四章 中天山北缘缝合带蛇绿混杂岩及韧性变形研究第32-52页
 一、中天山北缘断裂带韧性变形特征及其运动学第33-38页
  1 中天山北缘断裂带构造框架第33-34页
  2 中天山北缘断裂带几何学特征第34-37页
   ·与推覆有关的宏微观韧性剪切运动动向证据第35页
   ·与走滑变形有关的宏微观韧性剪切动向证据第35-37页
  3 中天山北缘断裂带活动时代讨论第37-38页
 二、尾亚蛇绿混杂岩与基性麻粒岩第38-52页
  1 剖面特征及样品采集第38-39页
  2 岩相学特征描述第39-41页
  3 分析结果及其解释第41-46页
  4 讨论第46-52页
   ·构造环境讨论第46-50页
   ·年代讨论第50-52页
第五章 东天山晚古生代地壳伸展事件第52-115页
 一、早石炭世弧内伸展及岩石学地球化学年代学制约第53-77页
  1 研究区地质背景及岩相学特征第53-55页
  2. 测试结果第55-69页
   ·锆石U-Pb定年结果第55-60页
   ·地球化学特征第60-66页
   ·Sr-Nd同位素组成第66-69页
   ·锆石饱和温度第69页
  3 讨论第69-77页
   ·双峰式火山岩中玄武岩及流纹岩的成因第69-74页
   ·早石炭世双峰式火山岩的弧后拉张背景第74-75页
   ·地壳增生与地壳混染同位素示踪第75-77页
 二、早二叠世后碰撞伸展构造及岩浆作用第77-112页
  1 后碰撞构造研究进展第77页
  2 博格达南缘早二叠世双峰式火山岩第77-100页
   ·双峰式火山岩岩石学特征第78-83页
   ·分析结果第83-93页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第83-85页
     ·锆石U-Pb测试结果第85-93页
     ·锆石Lu-Hf同位素测试结果第93页
     ·讨论第93-100页
     ·东天山造山带后碰撞起始时间的讨论第93-97页
     ·双峰式火山岩的成因讨论第97-100页
  3 白杨沟垮塌构造第100-103页
  4 小堡高钾钙碱性花岗岩第103-112页
   ·样品采集与岩性特征第104-107页
   ·测试结果及数据解释第107-108页
   ·问题讨论第108-112页
 三、晚古生代多期伸展构造形成机制第112-115页
第六章 东天山古生代地球动力学演化第115-123页
 一、东天山古生代构造演化阶段划分第115-121页
  1 早古生代活动大陆边缘阶段第115-116页
  2 早古生代晚期碰撞增生阶段第116-117页
  3 晚泥盆世-早石炭纪活动大陆边缘阶段第117-119页
  4 晚石炭世弧-陆碰撞阶段第119页
  5 早、中二叠世后碰撞伸展-走滑阶段第119-121页
 二、东天山古生代地球动力学演化模式第121-123页
第七章 主要认识第123-125页
参考文献第125-135页
致谢第135-137页
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参加的科研项目第137-138页

论文共1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冬季东亚温带急流和副热带急流的协同变化规律研究
下一篇:龙门山南段活动断层相关褶皱与四川盆地地震灾害风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