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43页 |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9-22页 |
·选题背景 | 第19-20页 |
·研究意义 | 第20-22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22-38页 |
·国际古洪水水文学研究历史与进展 | 第22-29页 |
·考古地层学与环境考古地层学的关系 | 第29-31页 |
·古洪水事件环境考古研究进展 | 第31-35页 |
·江汉平原古洪水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35-38页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38-40页 |
·研究内容 | 第38-39页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39-40页 |
·研究过程与工作量 | 第40-43页 |
·研究过程 | 第40-41页 |
·研究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41-43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地理环境和考古地层剖面选择 | 第43-70页 |
·区域自然地理环境概况 | 第43-47页 |
·地质地貌 | 第44-45页 |
·气候 | 第45-46页 |
·土壤 | 第46页 |
·植被 | 第46-47页 |
·水文 | 第47页 |
·区域古文化发展概况 | 第47-55页 |
·城背溪文化(8500~7000 a BP) | 第48-49页 |
·大溪文化(6500~5100 a BP) | 第49-51页 |
·边畈文化(6900~5900 a BP) | 第51页 |
·油子岭文化(5900~5100 a BP) | 第51-52页 |
·屈家岭文化(5100~4600 a BP) | 第52-54页 |
·石家河文化(4600~3900 a BP) | 第54-55页 |
·典型遗址考古地层剖面选择和采样 | 第55-70页 |
·沙洋钟桥遗址ZQ-T0405剖面 | 第56-61页 |
·石家河-谭家岭遗址TJL-T0620削面 | 第61-64页 |
·石家河-三房湾遗址SFW-T1610剖面 | 第64-70页 |
第三章 环境代用指标意义与实验方法 | 第70-81页 |
·粒度的环境指示意义与实验方法 | 第70-72页 |
·粒度特征与沉积环境 | 第70-72页 |
·粒度分析的实验方法 | 第72页 |
·磁化率的环境指示意义与实验方法 | 第72-74页 |
·磁化率的环境指示意义 | 第72-73页 |
·磁化率测定的实验方法 | 第73-74页 |
·锆石微形态的环境指示意义与实验方法 | 第74-75页 |
·锆石微形态的环境指示意义 | 第74页 |
·锆石矿物提取与微形态鉴定实验方法 #S6 | 第74-75页 |
·化学元素的环境指示意义与实验方法 | 第75-76页 |
·化学元素的环境指示意义 | 第75页 |
·化学元素的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实验方法 | 第75-76页 |
·孢粉的环境指示意义与实验方法 | 第76-77页 |
·孢粉的环境指示意义 | 第76-77页 |
·孢粉分析的实验方法 | 第77页 |
·总有机碳和总氮的环境指示意义与实验方法 | 第77-78页 |
·总有机碳和总氮的环境指示意义 | 第77-78页 |
·总有机碳和总氮测定的实验方法 | 第78页 |
·有机碳同位素的环境指示意义与实验方法 | 第78-81页 |
·有机碳同位素的环境指示意义 | 第78-79页 |
·有机碳同位素索测定的实验方法 | 第79-81页 |
第四章 古洪水沉积特征与判别考古地层分析 | 第81-104页 |
·钟桥遗址ZQ-T0405剖面 | 第81-92页 |
·粒度 | 第81-84页 |
·磁化率 | 第84-85页 |
·锆石微形态 | 第85-90页 |
·Rb/Sr及Cu化学元素含量 | 第90页 |
·孢子花粉组合特征 | 第90-92页 |
·谭家岭遗址TJL-T0620剖面 | 第92-97页 |
·粒度 | 第92-95页 |
·磁化率 | 第95-96页 |
·锆石微形态 | 第96-97页 |
·三房湾遗址SFW-T1610剖面 | 第97-104页 |
·粒度 | 第98-101页 |
·磁化率 | 第101-102页 |
·锆石微形态 | 第102-104页 |
第五章 江汉平原中全新世古洪水事件年代分析 | 第104-118页 |
·加速器质谱碳十四(AMS~(14)C)年代分析 | 第104-109页 |
·钟桥遗址文化层与古洪水事件的AMS~(14)C断代 | 第105-107页 |
·谭家岭遗址文化层界定及其~(14)C年代序列 | 第107-108页 |
·三房湾遗址文化层与古洪水事件的AMS~(14)C断代 | 第108-109页 |
·光释光(OSL)年代分析 | 第109-111页 |
·剖面地层与古洪水事件年代综合对比 | 第111-118页 |
第六章 江汉平原中全新世以来的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地层记录 | 第118-147页 |
·钟桥遗址ZQ-T0405剖面孢粉鉴定结果及其环境考古意义 | 第118-123页 |
·孢粉鉴定结果 | 第118-119页 |
·环境考古意义分析 | 第119-123页 |
·钟桥遗址ZQ-T0405剖面元素记录的人类活动与环境信息 | 第123-128页 |
·剖面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123-125页 |
·元素含量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 第125-128页 |
·谭家岭遗址TJL-T0620剖面的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记录 | 第128-135页 |
·孢粉鉴定与地球化学分析结果 | 第128-134页 |
·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记录讨论 | 第134-135页 |
·三房湾遗址SFW-T1620剖面环境演变的地球化学记录 | 第135-137页 |
·地球化学分析结果及其环境意义 | 第135-136页 |
·不同层位环境演变阶段的地球化学记录 | 第136-137页 |
·荆州JZ-2010河湖相沉积记录的全新世环境干湿变化 | 第137-142页 |
·荆州江北农场JZ-2010河湖相沉积剖面概述 | 第137-139页 |
·荆州江北农场JZ-2010河湖相沉积剖面的环境干湿变化记录 | 第139-142页 |
·沔阳M1河湖相沉积记录的全新世古环境演化 | 第142-144页 |
·沔阳M1孔概述及其沉积特征 | 第142-143页 |
·沔阳M1河湖相沉积孢粉记录的全新世气候与环境演化 | 第143-144页 |
·长湖地区孢粉记录的全新世气候变化 | 第144-147页 |
·长湖地区钻孔的孢粉资料 | 第144-146页 |
·长湖湖泊钻孔的孢粉分析 | 第146-147页 |
第七章 中全新世古洪水事件成因及其对江汉平原新石器文化发展的影响 | 第147-169页 |
·古洪水事件成因分析 | 第147-153页 |
·地貌与古水文过程 | 第147-149页 |
·古洪水事件对环境演变的响应 | 第149-152页 |
·大气环流模式与季风雨带移动变化 | 第152-153页 |
·古洪水事件与环境演变对区域新石器文化发展的影响 | 第153-169页 |
·江汉平原及其周边地区考古遗址分布特征 | 第153-161页 |
·遗址高程变化与环境演变的关系 | 第161-164页 |
·中全新世江汉平原古洪水事件与环境演变对文化遗址分布的影响 | 第164-167页 |
·江汉平原4000 a BP前后文化兴衰与古洪水事件的关系探讨 | 第167-169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69-174页 |
·主要结论 | 第169-171页 |
·创新点与存在问题 | 第171-172页 |
·创新点 | 第171-172页 |
·存在问题 | 第172页 |
·研究展望 | 第172-174页 |
致谢 | 第174-177页 |
参考文献 | 第177-210页 |
附录: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 第210-2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