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蚕生殖腺的蛋白质组学及+~P基因的SSR定位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文献综述 | 第8-16页 |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进展 | 第8-11页 |
·蛋白质组学的意义 | 第8页 |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技术 | 第8-9页 |
·双向电泳在蛋白质组学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 第9-11页 |
·展望 | 第11页 |
·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 | 第11-16页 |
·分子标记的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遗传多样性和家蚕种质鉴定 | 第12页 |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 第12-13页 |
·构建分子连锁图谱 | 第13页 |
·定位重要经济性状基因 | 第13-14页 |
·SSR标记研究进展 | 第14页 |
·展望 | 第14-16页 |
2 引言 | 第16-18页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6-17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页 |
·家蚕雌雄生殖腺蛋白的双向电泳分析 | 第17页 |
·家蚕+~P基因的 SSR 定位及连锁分析 | 第17页 |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18-31页 |
·实验材料 | 第18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18-22页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18页 |
·主要生化试剂 | 第18-19页 |
·常用溶液的配置 | 第19-22页 |
·实验方法 | 第22-31页 |
·家蚕雌雄生殖腺蛋白质的双向电泳分析 | 第22-25页 |
·家蚕饲养 | 第22页 |
·家蚕组织的提取 | 第22页 |
·家蚕生殖腺蛋白的提取 | 第22页 |
·蛋白质定量 | 第22-23页 |
·第一向等电聚焦 | 第23-24页 |
·胶条的平衡 | 第24页 |
·第二向 SDS-PAGE 电泳 | 第24-25页 |
·银染 | 第25页 |
·图谱分析 | 第25页 |
·家蚕普斑+~P基因的 SSR 定位及连锁分析 | 第25-31页 |
·家蚕品种与群体组配 | 第25-26页 |
·家蚕基因组 DNA 的提取 | 第26页 |
·PCR 扩增 | 第26-28页 |
·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 | 第28-29页 |
·银染 | 第29页 |
·亲本间的多态性筛选 | 第29页 |
·SSR 标记与斑纹基因的连锁定位分析 | 第29-30页 |
·数据分析 | 第30-31页 |
4 结果分析 | 第31-44页 |
·家蚕雌雄生殖腺蛋白质的双向电泳比较分析 | 第31-37页 |
·蛋白浓度的测定 | 第31页 |
·普斑雌蚕和姬蚕雄蚕生殖腺的蛋白质组图谱 | 第31-37页 |
·家蚕普斑+~P基因的 SSR 定位及连锁分析 | 第37-44页 |
·回交群体表现型与性状分离比 | 第37-38页 |
·家蚕蛹脂肪体基因组 DNA 的抽提 | 第38-39页 |
·亲本 p50 和 H9 间的多态筛选 | 第39页 |
·与+~P基因连锁的 SSR 标记 | 第39-40页 |
·BC1M 群体基因型分析及条带统计 | 第40-41页 |
·+~P基因与 SSR 标记的连锁作图 | 第41-42页 |
·SSR 标记与+~P基因间的物理距离的预测 | 第42-44页 |
5. 讨论 | 第44-46页 |
·家蚕雌雄生殖腺蛋白质的双向电泳比较分析 | 第44页 |
·家蚕普斑+~P基因的 SSR 定位与连锁分析 | 第44-46页 |
6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个人简介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