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26页 |
导论 | 第26-33页 |
一、研究的缘起 | 第26-30页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0-31页 |
三、研究基本思路说明 | 第31-33页 |
第一章 矿业权概述 | 第33-53页 |
第一节 矿业权的产生与发展 | 第33-43页 |
一、我国矿业权法律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 第33-37页 |
二、其他国家矿业权法律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 第37-43页 |
第二节 矿产资源所有权与矿业权 | 第43-53页 |
一、矿产资源所有权 | 第43-47页 |
二、矿业权 | 第47-51页 |
三、矿产资源所有权与矿业权之间的法律调整 | 第51-53页 |
第二章 矿业权的法律性质 | 第53-84页 |
第一节 基于行政特许所生权利的性质 | 第53-68页 |
一、特许权的种类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 第54-56页 |
二、特许权的财产权属性 | 第56-60页 |
三、特许权的私权属性 | 第60-67页 |
四、特许权的物权属性 | 第67-68页 |
第二节 探矿权法律性质 | 第68-73页 |
第三节 采矿权的法律性质—兼评国家所有权的实现 | 第73-83页 |
一、所有权与国家所有权 | 第74-76页 |
二、国家所有权如何民事权利(财产权)化 | 第76-80页 |
三、矿产资源所有权的民事权利(财产权)化 | 第80-83页 |
小结 | 第83-84页 |
第三章 矿业权法律关系的构造 | 第84-124页 |
第一节 矿业权的主体—兼评山西煤改中的"国进民退" | 第84-97页 |
一、本国主体与外国主体 | 第84-86页 |
二、抽象主体与具体主体 | 第86-87页 |
三、国有主体与私人主体 | 第87-89页 |
四、评山西煤改中的“国进民退” | 第89-97页 |
第二节 矿业权的客体 | 第97-110页 |
一、探矿权的客体 | 第98-101页 |
二、采矿权的客体 | 第101-108页 |
三、矿业权客体的特定性 | 第108-110页 |
第三节 矿业权的内容 | 第110-122页 |
一、矿业权人的权利 | 第111-119页 |
二、矿业权人的义务 | 第119-122页 |
小结 | 第122-124页 |
第四章 矿业权的取得与登记 | 第124-152页 |
第一节 矿业权的取得 | 第124-138页 |
一、矿业权的一级市场取得制度 | 第124-134页 |
二、矿业权的二级市场取得 | 第134-138页 |
第二节 矿业权的登记 | 第138-152页 |
一、不动产物权的登记 | 第138-142页 |
二、我国矿业权登记的基本内容 | 第142-149页 |
三、我国矿业权登记制度的完善 | 第149-152页 |
第五章 矿业权的限制 | 第152-183页 |
第一节 财产权限制一般理论 | 第152-164页 |
一、财产权限制的历史 | 第153-159页 |
二、财产权限制的法理基础 | 第159-161页 |
三、财产权限制的方式 | 第161-164页 |
第二节 矿业权的公法限制 | 第164-178页 |
一、环境利益对矿业权的限制 | 第164-171页 |
二、安全利益对矿业权的限制 | 第171-175页 |
三、能源战略利益对矿业权的限制 | 第175-178页 |
第三节 矿业权的私法限制 | 第178-183页 |
一、土地使用权对矿业权的限制 | 第178-181页 |
二、矿业权之间的限制 | 第181-183页 |
致谢 | 第183-184页 |
参考文献 | 第184-19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