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LVS的集群动态负载均衡算法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0页 |
|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4页 |
| ·负载均衡的定义和分类 | 第14-16页 |
| ·计算机集群概念和分类 | 第16-17页 |
| ·LVS 集群技术的应用现状 | 第17-18页 |
|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LVS 集群技术介绍 | 第20-48页 |
| ·LVS 集群的来源 | 第20页 |
| ·LVS 集群的通用体系结构 | 第20-22页 |
| ·IP 负载均衡技术 | 第22-37页 |
| ·通过 NAT 实现虚拟服务器(VS/NAT) | 第22-28页 |
| ·通过直接路由实现虚拟服务器(VS/DR) | 第28-31页 |
| ·通过 IP 隧道实现虚拟服务器(VS/TUN) | 第31-35页 |
| ·三种 IP 负载均衡方法的优缺点比较 | 第35-37页 |
| ·负载调度算法 | 第37-44页 |
| ·轮询调度算法(rr) | 第38-39页 |
| ·加权轮询调度算法(wrr) | 第39页 |
| ·最小连接调度算法(lc) | 第39-40页 |
| ·加权最小连接调度算法(wlc) | 第40-41页 |
| ·基于局部性的最小链接调度算法(lblc) | 第41页 |
| ·带复制的基于局部性最少链接调度(LBLCR) | 第41-42页 |
| ·目标地址散列调度算法(dh) | 第42-43页 |
| ·源地址散列调度算法(sh) | 第43-44页 |
| ·最短预期延时调度(sed) | 第44页 |
| ·不排队调度(nq) | 第44页 |
| ·IPVS 对 IPV6 的支持 | 第44-47页 |
| ·Linux 下 IPV6 地址配置 | 第46-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第三章 动态负载均衡算法研究 | 第48-62页 |
| ·LVS 现有算法的不足 | 第48-49页 |
| ·基于单回路控制的动态负载均衡算法的提出 | 第49-50页 |
| ·单回路控制系统方框图 | 第50页 |
| ·算法的设计思想 | 第50-53页 |
| ·节点负载评估 | 第50-52页 |
| ·系统负载均衡评估 | 第52页 |
| ·权值动态调节 | 第52-53页 |
| ·算法的实现 | 第53-60页 |
| ·系统总体设计 | 第53-54页 |
| ·集群负载信息收集子系统 | 第54-57页 |
| ·集群信息汇聚子系统 | 第57-59页 |
| ·集群信息评估子系统 | 第59-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 第四章 实验验证和应用 | 第62-80页 |
| ·搭建 LVS 集群 | 第62-67页 |
| ·Load balancer 配置 | 第63-66页 |
| ·Linux RealServer 配置 | 第66-67页 |
| ·外部压力测试 | 第67-71页 |
| ·使用加权轮询调度算法 | 第67-69页 |
| ·使用动态负载均衡调度算法 | 第69-70页 |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70-71页 |
| ·内部收敛性分析 | 第71-75页 |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73-75页 |
| ·基于 LVS 的视频服务器 | 第75-77页 |
| ·搭建基于 LVS 的视频服务器 | 第76-77页 |
| ·支持 IPV6 访问 | 第77页 |
| ·本章小结 | 第77-80页 |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第80-82页 |
| ·全文的工作总结 | 第80-81页 |
| ·将来的工作展望 | 第81-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 致谢 | 第86-88页 |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8-90页 |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