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一、《尔雅翼》简介 | 第11-16页 |
(一) 作者与成书 | 第11-13页 |
1.作者简介 | 第11页 |
2.写作之因 | 第11-13页 |
(1) 社会因素 | 第11-12页 |
(2) 历史因素 | 第12页 |
(3) 个人因素 | 第12-13页 |
(二) 版本与编排 | 第13-14页 |
1.版本情况 | 第13页 |
2.编排 | 第13-14页 |
(三) 内容 | 第14-16页 |
1.《尔雅翼》补充《尔雅》的内容 | 第14-15页 |
2.《尔雅翼》补充《埤雅》的内容 | 第15-16页 |
二、《尔雅翼》释义研究 | 第16-26页 |
(一) 释义条例 | 第16-17页 |
1.只有词目、释义和书证 | 第16页 |
2.词目、释义、字形、书证、按语五项都具备 | 第16-17页 |
3.只有词目和释义 | 第17页 |
(二) 释义方式 | 第17-21页 |
1.直训释义 | 第17-18页 |
2.描写比况释义 | 第18-19页 |
3.设立义界释义 | 第19-20页 |
4.例证释义 | 第20-21页 |
(三) 释义术语 | 第21-26页 |
1.释义术语分类分析 | 第21-25页 |
(1) 使用判断句释 | 第21-22页 |
(2) 曰、为 | 第22-23页 |
(3) 谓之 | 第23页 |
(4) 谓、言 | 第23-24页 |
(5) 属、类 | 第24页 |
(6) 犹 | 第24-25页 |
(7) 读若、读为、读如、音 | 第25页 |
2.释义术语使用总结 | 第25-26页 |
三、《尔雅翼》训诂特色及成因 | 第26-33页 |
(一) 训诂特色 | 第26-32页 |
1.名物训诂特色显著 | 第26-28页 |
2.解惑释疑,讲求实用 | 第28-29页 |
3.广征博引,泛采众说 | 第29-30页 |
4.推本溯源,考源述流 | 第30-31页 |
5.释义详尽,概括具体 | 第31-32页 |
(二) 特色形成的原 | 第32-33页 |
1.学术环境影响 | 第32页 |
2.个人实地调查 | 第32-33页 |
四、《尔雅翼》的价值与不足 | 第33-41页 |
(一) 价值 | 第33-40页 |
1.语言学研究 | 第33-36页 |
(1) 文字学方面 | 第33页 |
(2) 词汇学方面 | 第33-35页 |
(3) 先进的语言观方面 | 第35-36页 |
2.古籍整理研究 | 第36-37页 |
(1) 辑有宋以前的佚书佚文 | 第36页 |
(2) 帮助考定现存古籍残本的真伪 | 第36-37页 |
(3) 辞书研究 | 第37页 |
3.文化研究 | 第37-40页 |
(1) 农业文化 | 第37-38页 |
(2) 民俗学 | 第38页 |
(3) 对外文化交流 | 第38页 |
(4) 自然科学文化 | 第38-40页 |
(二) 不足 | 第40-41页 |
1.分类不科学 | 第40页 |
2.释义有穿凿附会之处 | 第40页 |
3.释义内容有迷信色彩 | 第40-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附录一:《尔雅翼》中征引的俗说、俚语、谚语、土人语 | 第42-45页 |
附录二:《尔雅翼》中征引《说文》的内容 | 第45-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