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二铁路防风固沙植物防护措施对环境影响的评价
致谢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序 | 第8-13页 |
1 前言 | 第13-19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技术路线 | 第16页 |
·评价依据 | 第16-17页 |
·评价基准 | 第17页 |
·环境质量评价标准 | 第17-19页 |
2 研究区自然概况 | 第19-23页 |
·地理位置 | 第19页 |
·气候特征 | 第19-20页 |
·土壤特征 | 第20-21页 |
·植被特征 | 第21页 |
·水资源特征 | 第21-22页 |
·野生动植物及矿产资源 | 第22-23页 |
3 集二铁路沙害及综合治理工程评价 | 第23-39页 |
·集二铁路沙害成因及治理对策 | 第23-33页 |
·铁路防护体系建设前沙害状况 | 第23-24页 |
·集二线沙害表现形式 | 第24-26页 |
·沙害形成成因 | 第26-28页 |
·铁路自身结构的障碍作用 | 第28-29页 |
·路基、路堑积沙机理分析 | 第29-30页 |
·集二铁路沿线积沙危害分级 | 第30-31页 |
·集二线沙害的特征 | 第31-33页 |
·集二线沙害的分布类型 | 第33-35页 |
·集二线沙害综合治理工程 | 第35-36页 |
·防护体系建设技术 | 第36-39页 |
·集二线沙害综合防治原则 | 第36页 |
·集二线沙害综合治理技术措施 | 第36-39页 |
4 植树造林与滴灌技术应用的评价 | 第39-49页 |
·造林树种选择 | 第39页 |
·林带结构与树种配置 | 第39-43页 |
·集二线干旱草原人工林带结构 | 第40页 |
·集二线半荒漠草原人工林带结构 | 第40-41页 |
·集二线沙漠地带人工林带结构 | 第41-42页 |
·集二线荒漠草原人工林带结构 | 第42-43页 |
·滴灌技术在防护林体系建设中的应用 | 第43-47页 |
·长距离管路滴灌系统及节水灌溉技术 | 第43-45页 |
·滴灌远程集中控制系统 | 第45-47页 |
·小结 | 第47-49页 |
5 防护林体系生态效益的评价 | 第49-61页 |
·人工林建设生态效益 | 第49-56页 |
·造林保存率调查 | 第49-55页 |
·不同配置下树种生长状况调查 | 第55-56页 |
·封育恢复天然植被效果 | 第56-59页 |
·三种类型样地植被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 | 第56-57页 |
·不同立地条件下植被恢复的差异性 | 第57-59页 |
·小结 | 第59-61页 |
6. 防风固沙植物防护措施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 | 第61-79页 |
·治理工程典型地段的选择 | 第61页 |
·观测指标及方法 | 第61-63页 |
·风速等气象数据采集与处理 | 第61-62页 |
·土样采集与处理 | 第62页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62-63页 |
·防护体系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 | 第63-75页 |
·防护体系概述 | 第63页 |
·防风效益分析 | 第63-66页 |
·对粗糙度的影响 | 第66-67页 |
·防护带内温湿度变化 | 第67-68页 |
·防护带内土壤理化性质研究 | 第68-75页 |
·小结 | 第75-79页 |
7 结论与讨论 | 第79-83页 |
·结论 | 第79-80页 |
·问题探讨 | 第80-82页 |
·建议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5页 |
附录一、公众参与 | 第85-88页 |
附录二、集二铁路沿线生态环境变化调查表 | 第88-91页 |
附件三、集二铁路线路图 | 第91-93页 |
作者简介 | 第93-97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