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网能量管理与优化设计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9页 |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2页 |
| ·研究对象 | 第9-11页 |
|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 ·微网的规模 | 第12-14页 |
| ·馈线级微网和变电站级微网 | 第12-13页 |
| ·配电支线微网 | 第13-14页 |
| ·低压微网 | 第14页 |
| ·低压微网的基本结构 | 第14-17页 |
| ·直流结构 | 第15-17页 |
| ·交流结构 | 第17页 |
| ·微网能量管理的基本方法 | 第17-23页 |
| ·按时间长短分类 | 第18-19页 |
| ·按控制方式分类 | 第19-20页 |
| ·按运行方式分类 | 第20-23页 |
| ·微网优化设计基本方法 | 第23-26页 |
| ·典型目标函数和约束 | 第23页 |
| ·优化求解算法 | 第23-26页 |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6-29页 |
| 第二章 微网准稳态模型研究 | 第29-51页 |
| ·概述 | 第29-30页 |
| ·典型分布式电源和储能装置准稳态模型 | 第30-43页 |
| ·风力发电系统 | 第30-33页 |
| ·光伏电池系统 | 第33-37页 |
| ·柴油发电系统 | 第37-38页 |
| ·微型燃气轮机冷热电联供系统 | 第38-39页 |
| ·蓄电池储能系统 | 第39-43页 |
| ·需求侧负荷响应模型 | 第43-49页 |
| ·家居温度可控型的负荷 | 第43-48页 |
| ·海水淡化小型工业负荷 | 第48-49页 |
| ·电力电子换流装置准稳态模型 | 第49-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第三章 独立型微网能量管理与协调控制 | 第51-65页 |
| ·概述 | 第51页 |
| ·问题描述 | 第51-54页 |
| ·协调运行策略目标 | 第51-52页 |
| ·设备运行约束条件 | 第52-54页 |
| ·典型控制策略分析 | 第54-56页 |
| ·第一类策略 | 第55页 |
| ·第二类策略 | 第55-56页 |
| ·独立型风光柴储微网协调运行策略 | 第56-64页 |
| ·修正硬充电控制策略 | 第56-60页 |
| ·仿真算例及分析 | 第60-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 第四章 联网型微网能量管理与优化 | 第65-81页 |
| ·概述 | 第65-66页 |
| ·问题描述 | 第66-67页 |
| ·能量管理策略目标 | 第66页 |
| ·能量管理约束条件 | 第66-67页 |
| ·简单冷(热)电联供微网能量优化管理 | 第67-79页 |
| ·能量优化管理策略 | 第67-69页 |
| ·案例分析 | 第69-79页 |
|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 第五章 需求侧负荷控制技术在微网中应用 | 第81-94页 |
| ·概述 | 第81-84页 |
| ·负荷侧需求响应的分类和典型控制方法 | 第81-83页 |
| ·直接负荷控制的基本原理 | 第83-84页 |
| ·基于状态队列控制的微网联络线功率平滑算法 | 第84-89页 |
| ·状态队列控制算法基本原理 | 第84-86页 |
| ·联络线功率平滑控制算法 | 第86-89页 |
| ·算例及分析 | 第89-93页 |
| ·可再生能源渗透率变化影响 | 第89-91页 |
| ·温度上下界的影响 | 第91-92页 |
| ·室外温度影响 | 第92-93页 |
| ·本章小节 | 第93-94页 |
| 第六章 微网优化设计 | 第94-105页 |
| ·概述 | 第94-95页 |
| ·基于多目标优化模型的微网设计方法 | 第95-98页 |
| ·多目标优化模型 | 第95-98页 |
| ·优化变量描述 | 第98页 |
| ·多目标优化模型的遗传算法求解基本原理 | 第98-100页 |
| ·仿真算例及分析 | 第100-104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5-107页 |
| ·总结 | 第105-106页 |
| ·展望 | 第106-10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7-118页 |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118-119页 |
| 附录 | 第119-123页 |
| 致谢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