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3-17页 |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研究视角 | 第15页 |
|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 第2章 理论基础 | 第17-30页 |
| ·科技园区的概念 | 第17-24页 |
| ·科技园区的定义 | 第17页 |
| ·科技园区的组成要素 | 第17-24页 |
| ·三元参与理论 | 第24-25页 |
| ·产业集群理论 | 第25-27页 |
| ·创新系统理论 | 第27-30页 |
| 第3章 国内外科技园区发展比较分析 | 第30-49页 |
| ·美国硅谷(Silicon Valley) | 第30-34页 |
| ·起步于电子信息产业,带动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 | 第31-32页 |
| ·产生新的产业、机制和要素 | 第32页 |
| ·大量新创企业、知识和人才流动 | 第32-33页 |
| ·集聚大量的跨国公司、高端人才、技术和资金 | 第33-34页 |
| ·NGO(非政府组织)提高硅谷地区的竞争力和美誉度 | 第34页 |
| ·中关村 | 第34-41页 |
| ·中关村的发展特色 | 第34-36页 |
| ·中关村在发展过程中的不足 | 第36-37页 |
| ·中关村发展的创新 | 第37-41页 |
| ·张江高科技园区 | 第41-46页 |
| ·战略定位创新 | 第43-44页 |
| ·营销模式创新 | 第44页 |
| ·服务环境创新 | 第44-45页 |
| ·规划建设创新 | 第45页 |
| ·融资投资创新 | 第45-46页 |
| ·小结 | 第46-49页 |
| 第4章 杨浦科技园区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49-60页 |
| ·区位介绍 | 第49-50页 |
| ·杨浦科技园区的现状 | 第50-52页 |
| ·杨浦科技园区发展中的优势 | 第52-57页 |
| ·优厚的智力资源推动科技园区的发展 | 第52-53页 |
| ·培育新型主导产业,促进产业集聚 | 第53-55页 |
| ·打造了功能性服务平台,增强区域创新能力 | 第55-56页 |
| ·与区域经济发展形成互动 | 第56-57页 |
| ·催生“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核心理念 | 第57页 |
| ·杨浦科济园区发展中的薄弱之处 | 第57-60页 |
| ·科技园区规模小、聚集度低 | 第57-58页 |
| ·科济园区缺乏统一管理,政策的调控不明显 | 第58页 |
| ·缺乏其他服务部门的支持 | 第58-59页 |
| ·科技园区的发展还缺乏系统规划 | 第59-60页 |
| 第5章 杨浦科技园的创新模式 | 第60-69页 |
| ·发展目标 | 第60页 |
| ·发展途径 | 第60-62页 |
| ·创新模式 | 第62-69页 |
| ·制度创新 | 第62-63页 |
| ·知识创新 | 第63-64页 |
| ·空间创新 | 第64-65页 |
| ·基础创新 | 第65-66页 |
| ·智本创新 | 第66-69页 |
| 第6章 杨浦科技园区创新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69-73页 |
| ·强化园区特色产业导向 | 第69-70页 |
| ·增强政府的职能,促进体制机制的完善 | 第70页 |
| ·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 第70-71页 |
| ·深化园区经济发展规划 | 第71-72页 |
| ·增强高校的功能,促进技术创新 | 第72-73页 |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 ·结论 | 第73-74页 |
| ·展望 | 第74-75页 |
| 致谢 | 第75-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 附录 杨浦科技园区建立情况表 | 第78-80页 |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