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3S技术的国家级生态市建设评价与规划研究--以四川省雅安市为例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生态经济内涵 | 第8页 |
·3S 技术概述 | 第8-9页 |
·GPS 技术 | 第8页 |
·RS 技术 | 第8-9页 |
·GIS 技术 | 第9页 |
·3S 技术的融合 | 第9页 |
·生态经济的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9-11页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4页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7-32页 |
·自然地理状况 | 第17-21页 |
·地理位置 | 第17页 |
·地质构造 | 第17-19页 |
·气候 | 第19页 |
·河流水文 | 第19-20页 |
·植被 | 第20页 |
·土壤 | 第20-21页 |
·社会经济状况 | 第21-24页 |
·行政区划 | 第21页 |
·人口 | 第21-23页 |
·国民经济 | 第23页 |
·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 | 第23-24页 |
·生态环境现状 | 第24-26页 |
·自然生态现状 | 第24-25页 |
·环境质量现状 | 第25-26页 |
·主要资源状况 | 第26-32页 |
·水资源 | 第26页 |
·土地资源 | 第26-29页 |
·气候资源 | 第29页 |
·生物资源 | 第29页 |
·矿产资源 | 第29-30页 |
·旅游资源 | 第30-31页 |
·能源资源 | 第31-32页 |
第三章 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 | 第32-39页 |
·指标体系 | 第32-33页 |
·数据来源 | 第33-37页 |
·评价方法 | 第37-38页 |
·评价层次模型 | 第38-39页 |
第四章 生态经济数据库的建立 | 第39-48页 |
·数据库技术 | 第39-41页 |
·GeoDataBase | 第39页 |
·Access 数据库 | 第39-41页 |
·数据准备 | 第41-42页 |
·数据采集 | 第41页 |
·数据处理 | 第41-42页 |
·生态经济数据库设计 | 第42-48页 |
·空间数据库设计 | 第42-47页 |
·生态经济属性表设计 | 第47-48页 |
第五章 雅安市生态市建设评价及分析 | 第48-69页 |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8-50页 |
·单因子评价及综合评价 | 第50-51页 |
·评价结果 | 第51-57页 |
·评价因子权重计算结果 | 第51-56页 |
·单因子评价及综合评价结果 | 第56-57页 |
·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趋势分析 | 第57-60页 |
·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 第57-59页 |
·生态环境发展趋势分析 | 第59-60页 |
·生态市建设的优势与制约因素分析 | 第60-65页 |
·生态市建设的优势分析 | 第60-62页 |
·生态市建设的制约因素分析 | 第62-65页 |
·生态市建设指标的可达性分析 | 第65-69页 |
·生态市建设的指标差距分析 | 第65页 |
·生态市建设的指标可达性分析 | 第65-69页 |
第六章 雅安市生态市建设对策措施 | 第69-83页 |
·生态产业体系建设 | 第69-71页 |
·经济发展指标 | 第69页 |
·生态经济发展内容 | 第69-71页 |
·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体系建设 | 第71-79页 |
·主要目标 | 第71-72页 |
·资源开发监管 | 第72-74页 |
·环境污染治理 | 第74-78页 |
·生态保护与建设 | 第78-79页 |
·生态人居体系建设 | 第79-81页 |
·城镇人居体系建设 | 第79-81页 |
·农村人居体系建设 | 第81页 |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 | 第81-83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3-85页 |
·结论 | 第83-84页 |
·展望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8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