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邮件真伪识别技术研究与实现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电子邮件取证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电子邮件真伪识别技术研究现状 | 第12页 |
| ·主要研究内容和贡献 | 第12页 |
| ·论文的组织架构 | 第12-13页 |
| ·本章小结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技术概述 | 第14-29页 |
| ·电子邮件工作原理 | 第14-15页 |
| ·电子邮件传输过程 | 第14-15页 |
| ·Webmail 和 Foxmail 的传输区别 | 第15页 |
| ·邮件传输相关协议 | 第15-17页 |
| ·SMTP协议 | 第15-16页 |
| ·POP3 协议 | 第16页 |
| ·IMAP协议 | 第16-17页 |
| ·电子邮件格式 | 第17-23页 |
| ·RFC822 协议及其结构 | 第17-19页 |
| ·MIME协议及其结构 | 第19-23页 |
| ·邮件编码技术 | 第23-26页 |
| ·uu编码 | 第23页 |
| ·MIME编码 | 第23-26页 |
| ·BinHex编码 | 第26页 |
| ·支持向量机 | 第26-27页 |
| ·SPF技术 | 第27-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第三章 电子邮件真伪识别技术研究 | 第29-39页 |
| ·电子邮件的伪造形式 | 第29页 |
| ·电子邮件真伪鉴别思路 | 第29-33页 |
| ·电子邮件内容分析 | 第33-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第四章 电子邮件真伪识别系统需求分析与整体设计 | 第39-48页 |
| ·系统需求分析 | 第39-40页 |
| ·系统基本要求 | 第39页 |
| ·功能需求 | 第39-40页 |
| ·系统结构设计 | 第40-45页 |
| ·系统功能结构 | 第40页 |
| ·系统逻辑结构 | 第40-41页 |
| ·系统用例图 | 第41-42页 |
| ·系统模块分析 | 第42-43页 |
| ·对象模型设计 | 第43-45页 |
| ·项目结构图 | 第45页 |
| ·数据库设计 | 第45-47页 |
| ·sqlite介绍 | 第45-46页 |
| ·数据库概念设计 | 第46-47页 |
| ·系统约束和假定 | 第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第五章 电子邮件真伪识别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 第48-64页 |
| ·痕迹获取模块设计与实现 | 第48-50页 |
| ·Java流技术 | 第48-50页 |
| ·痕迹获取设计与实现 | 第50页 |
| ·痕迹过滤模块设计与实现 | 第50-53页 |
| ·正则表达式 | 第50-52页 |
| ·痕迹过滤设计与实现 | 第52-53页 |
| ·痕迹分析判别模块设计与实现 | 第53-63页 |
| ·Received字段鉴别分析 | 第53-54页 |
| ·基于邮件头的电子邮件鉴别设计 | 第54-56页 |
| ·最佳函数、参数选择 | 第56-59页 |
| ·libsvm库介绍 | 第59-61页 |
| ·DOM4J解析器简介 | 第61页 |
| ·痕迹分析判别设计与实现 | 第61-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第六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4-68页 |
| ·系统运行效果 | 第64-66页 |
| ·结果分析 | 第66-67页 |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 结论 | 第68-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