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导论 | 第10-16页 |
(一)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二)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2. 国内研究文献现状 | 第13-14页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6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一、服务型政府与政府公信力的基本理论 | 第16-23页 |
(一) 服务型政府的内涵以及目标指向 | 第16-19页 |
1. 服务型政府的内涵 | 第16-17页 |
2. 服务型政府的目标指向 | 第17-18页 |
3. 服务型政府构建的现实意义 | 第18-19页 |
(二) 政府公信力的内涵及作用 | 第19-23页 |
1. 政府公信力的内涵 | 第20页 |
2. 政府公信力的本质特征 | 第20-22页 |
3. 政府公信力的作用和功能 | 第22-23页 |
二、服务型政府对政府公信力的客观要求 | 第23-32页 |
(一) 价值取向的转变,呼唤构建政府公信力 | 第23-25页 |
1. 以人为本的理念对公信力的呼唤 | 第23-24页 |
2. 服务为主的取向对公信力的呼唤 | 第24-25页 |
(二) 目标追求的重树,需要提升政府公信力 | 第25-28页 |
1. 有限政府对政府公信力的需要 | 第25-26页 |
2. 服务政府对政府公信力的需要 | 第26页 |
3. 法治政府对政府公信力的需要 | 第26-27页 |
4. 责任政府对政府公信力的需要 | 第27页 |
5. 透明政府对政府公信力的需要 | 第27-28页 |
(三) 治理方式的创新,要求强化政府公信力 | 第28-32页 |
1. 管理方式的创新对政府公信力的要求 | 第28-29页 |
2. 治理媒介的创新对政府公信力的要求 | 第29-30页 |
3. 互动机制的创新对政府公信力的要求 | 第30-32页 |
三、当前我国政府公信力缺失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32-38页 |
(一) 公民不信任政府 | 第32-34页 |
1. 公民的过度参与 | 第32-33页 |
2. 公民的参与冷漠 | 第33-34页 |
(二) 政府失信于民 | 第34-38页 |
1. 政府官员腐败现象严重 | 第34-35页 |
2. 行政理念错位 | 第35页 |
3. 公共政策失范 | 第35-36页 |
4. 公共服务滞后 | 第36页 |
5. 行政行为失范 | 第36-37页 |
6. 政务信息不公开 | 第37-38页 |
四、我国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分析 | 第38-43页 |
(一) 公民社会逐渐崛起但发育不成熟 | 第38-39页 |
1. 公民社会逐渐崛起,对政府有更高的期望 | 第38-39页 |
2. 公民社会不成熟,对政府公信力的认识存在偏差 | 第39页 |
(二) 政府及官员的“自利性” | 第39-41页 |
1. 政府的“自利性” | 第40-41页 |
2. 政府官员的“自利性” | 第41页 |
(三) 政府能力的有限性 | 第41-42页 |
(四) 政府责任的偏差 | 第42-43页 |
五、服务型政府视角下,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对策建议 | 第43-55页 |
(一) 完善信用责任机制:形成内部压力机制,推动政府信用实现 | 第43-45页 |
1. 完善政府自身的信用责任机制 | 第43-44页 |
2. 完善政府官员的信用责任机制 | 第44-45页 |
(二) 完善监督机制:健全内外监督机制,约束行政权力运作 | 第45-48页 |
1. 内部监督 | 第45-46页 |
2. 外部监督 | 第46-48页 |
(三) 完善法制机制:依靠刚性法制后盾,规范政府信用行为 | 第48-50页 |
1. 完善法律法规 | 第48-49页 |
2. 健全赔偿机制 | 第49-50页 |
3. 财政约束机制 | 第50页 |
(四) 完善互动机制:拉近公民政府间距,保障政府公信力提升 | 第50-55页 |
1. 沟通机制 | 第51-52页 |
2. 参与机制 | 第52-53页 |
3. 回应机制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著作类 | 第56-57页 |
期刊类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