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课导课策略的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 ·课题提出的背景 | 第9-11页 |
| ·新课改的要求 | 第9-10页 |
| ·现实中的缺憾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特色和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 第2章 初中思想品德课导课概述 | 第15-27页 |
| ·导课的涵义阐释 | 第15-16页 |
| ·导课的含义 | 第15页 |
| ·初中思想品德课导课的含义 | 第15-16页 |
| ·导课的基本类型 | 第16-24页 |
| ·导课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 第24-27页 |
| ·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 | 第24-25页 |
| ·集中对课程的注意力 | 第25页 |
| ·为学习新内容做铺垫 | 第25页 |
| ·明确最终的学习目标 | 第25-27页 |
| 第3章 探究初中思想品德课导课策略的理论基础 | 第27-33页 |
| ·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 | 第27-29页 |
|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 第27-28页 |
|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 第28-29页 |
| ·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理论 | 第29-33页 |
| ·首因效应理论 | 第29-30页 |
| ·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30-31页 |
| ·学习迁移理论 | 第31-33页 |
| 第4章 新课改下初中思想品德课导课中存在的问题 | 第33-42页 |
| ·没有导课,直接讲课 | 第33页 |
| ·导课简单,形式僵化 | 第33-34页 |
| ·材料杂乱,离题万里 | 第34-36页 |
| ·缺乏联系,远离生活 | 第36-37页 |
| ·材料陈旧,简单套用 | 第37-38页 |
| ·喧宾夺主,迂回兜圈 | 第38-40页 |
| ·为导而导,刻意杜撰 | 第40-42页 |
| 第5章 新课改下初中思想品德课导课的优化策略 | 第42-58页 |
| ·调整思路,重视导课 | 第42页 |
| ·精心设计,形式多样 | 第42-45页 |
| ·资源整合,深入挖掘 | 第45-47页 |
| ·巧妙联系,开启新知 | 第47-48页 |
| ·与时俱进,贴近学生 | 第48-50页 |
| ·把握方向,有效导入 | 第50-51页 |
| ·课后反思,完善提高 | 第51-58页 |
| ·能否引起学生兴趣,集中注意力 | 第51-52页 |
| ·能否自然引入课题,衔接紧密恰当 | 第52页 |
| ·是否与新知识联系紧密,目的明确 | 第52页 |
| ·是否将学生引入学习的情景 | 第52-53页 |
| ·感情是否充沛,语言是否清晰 | 第53页 |
| ·时间是否掌握得恰当紧凑 | 第53-54页 |
| ·能否面向全体学生 | 第54-58页 |
| 结束语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