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图表目录 | 第7-8页 |
前言 | 第8-9页 |
绪论 | 第9-23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12页 |
(一) 本研究的中心问题 | 第9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9-12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2-22页 |
(一)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二) 关于涵化心理的研究 | 第14-21页 |
(三) 国内关于J.贝瑞涵化心理理论的研究 | 第21-22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第二章 J.贝瑞的涵化心理学思想 | 第23-37页 |
第一节 文化多样性与心理 | 第23-26页 |
一、贝瑞的文化观 | 第23-24页 |
二、贝瑞论文化多样性与心理 | 第24-26页 |
第二节 心理学的涵化概念 | 第26-28页 |
第三节 涵化心理的影响因素 | 第28-30页 |
一、总体因素框架 | 第28-30页 |
二、应特别注意的因素:主流社会的多元文化政策与可感知的歧视 | 第30页 |
第四节 涵化心理的理论模型 | 第30-33页 |
第五节 涵化策略 | 第33-36页 |
一、整合策略类型 | 第33-34页 |
二、同化策略类型 | 第34页 |
三、分离策略类型 | 第34-35页 |
四、边缘化策略类型 | 第35-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移民青少年的文化认同与涵化策略:--基于J.贝瑞组织国际研究成果的分析 | 第37-52页 |
第一节 涵化策略基础:文化认同实际状况 | 第37-42页 |
一、文化认同总体状况:族裔认同和国家认同 | 第37-41页 |
二、居住时间与族裔认同和国家认同 | 第41-42页 |
第二节 涵化策略的实际类型 | 第42-46页 |
一、整合类型 | 第42-43页 |
二、分离类型 | 第43-44页 |
三、同化类型 | 第44-45页 |
四、边缘化类型 | 第45-46页 |
第三节 涵化策略对心理适应结果的影响 | 第46-51页 |
一、适应因子与涵化类型的关系 | 第46-49页 |
二、移民青少年涵化策略的选择与其适应状况的关系 | 第49-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教育如何促进移民青少年的涵化发展 | 第52-63页 |
第一节 国外应对文化多样性的三类教育模式 | 第52-59页 |
一、文化互动教育模式 | 第52-53页 |
二、多元文化教育模式 | 第53-55页 |
三、反种族主义教育模式 | 第55-56页 |
四、三种教育模式的异同比较 | 第56-59页 |
(一) 目的相同 | 第56页 |
(二) 关注的层面不同 | 第56-58页 |
(三) 教育实施过程不同 | 第58-59页 |
第二节 较为适合移民青少年涵化发展的教育模式:文化互动教育 | 第59-62页 |
一、文化互动教育能够促进移民青少年的和谐文化认同 | 第59-60页 |
二、文化互动教育能够促进移民青少年积极参与更广泛的社会活动 | 第60-61页 |
三、文化互动教育有助于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尊重、理解和团结 | 第61-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结语 | 第63-69页 |
一、基本结论 | 第63-64页 |
二、涵化心理理论对我国的可借鉴性 | 第64-68页 |
(一)必要性:中国国际化--留学生和移民 | 第64-65页 |
(二) 可能性:与中国和而不同传统的相通之处 | 第65-66页 |
(三) 借鉴贝瑞涵化心理理论应注意的局限 | 第66-68页 |
三、本研究的意义和不足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后记 | 第73-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