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文絜》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 | 第8-11页 |
1 《六朝文絜》编纂背景研究 | 第11-24页 |
·历来对六朝骈文之“繁”的审视 | 第11-14页 |
·六朝骈文的历史地位 | 第11页 |
·历代对六朝骈文“繁冗”的否定 | 第11-14页 |
·编纂《六朝文絜》的社会文化背景 | 第14-18页 |
·朴学为主的学术思潮 | 第14-15页 |
·文学领域中的骈散之争 | 第15-16页 |
·“超宋迈唐,宗法六朝”的骈文中兴 | 第16-18页 |
·编纂《六朝文絜》的个人文学动机 | 第18-24页 |
·许梿个人的兴趣爱好 | 第19-20页 |
·许梿的学术渊源 | 第20-22页 |
·隐然针对桐城古文派 | 第22-24页 |
2 《六朝文絜》的版本流传 | 第24-32页 |
·道光五年许氏享金宝石斋朱墨套印本 | 第24-25页 |
·光绪三年冯焌光读有用书斋朱墨套印本 | 第25-26页 |
·光绪三年扫叶山房朱墨套印本 | 第26-27页 |
·光绪九年巴陵方功惠碧琳琅馆重刻本 | 第27页 |
·光绪十三年蒲沂但文恭重刻本 | 第27页 |
·光绪十五年枕湓书屋黎经诰笺注本 | 第27-31页 |
·现代诸种版本 | 第31-32页 |
3 《六朝文絜》的基本面貌 | 第32-39页 |
·《六朝文絜》编纂的宗旨与体例 | 第32-36页 |
·《六朝文絜》编纂的宗旨 | 第32-35页 |
·《六朝文絜》编纂的体例 | 第35-36页 |
·《六朝文絜》编纂的收录标准 | 第36-39页 |
·形式上要求短小精炼 | 第36页 |
·风格上追求“自然、蕴藉、风骨” | 第36-38页 |
·文本上要有强烈的时代感 | 第38-39页 |
4 许梿的文学观及《六朝文絜》价值意义 | 第39-48页 |
·《六朝文絜》中许梿的文学观 | 第39-44页 |
·《六朝文絜》的编选情况所体现出的文学思想 | 第39-41页 |
·《六朝文絜》的评注所包含的文学批评观 | 第41-44页 |
·《六朝文絜》的价值意义 | 第44-48页 |
结束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