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插图索引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5页 |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5页 |
·文献综述 | 第15-18页 |
·网络媒体和舆论以及网络舆论监督 | 第15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8-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9页 |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第2章 网络舆论监督的相关理论分析 | 第20-36页 |
·网络舆论监督的概述 | 第20-25页 |
·网络舆论监督的发展历程 | 第20-23页 |
·网络舆论监督的发展特点 | 第23-25页 |
·网络舆论监督的必要性分析 | 第25-30页 |
·监督政府机构及其官员的需要 | 第25-26页 |
·深入推进反腐败的需要 | 第26-28页 |
·公民政治参与的需要 | 第28-29页 |
·体制内以权力制约权力的缺陷 | 第29页 |
·体制外传统舆论监督的局限 | 第29-30页 |
·网络舆论监督的理论基础和法律依据 | 第30-33页 |
·人民主权论 | 第30-31页 |
·权力制约论 | 第31-32页 |
·宪法的规定 | 第32-33页 |
·网络舆论监督的要素 | 第33-36页 |
·网络舆论监督的主观要素 | 第33-34页 |
·网络舆论监督的客观要素 | 第34-36页 |
第3章 网络舆论监督的对象和载体及监督效果的实现类型 | 第36-49页 |
·网络舆论监督的主要对象 | 第36-40页 |
·对政府机关的监督 | 第36-39页 |
·对公职人员的监督 | 第39-40页 |
·网络舆论监督的载体 | 第40-45页 |
·网站监督 | 第40-43页 |
·政治博客 | 第43-44页 |
·公共论坛 | 第44-45页 |
·网络舆论监督效果的实现类型 | 第45-49页 |
·网络曝光引发相关职能部门调查处理 | 第45-46页 |
·网络曝光引发传媒跟进报道和相关部门处理 | 第46-47页 |
·传媒报道引发网络扩散和相关部门处理 | 第47-49页 |
第4章 目前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 | 第49-57页 |
·目前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突出问题 | 第49-51页 |
·网络舆论监督疏于浅表化 | 第49-50页 |
·网络舆论监督公信力不高 | 第50-51页 |
·部分网民滥用网络舆论监督 | 第51页 |
·影响网络舆论发挥监督效果的原因分析 | 第51-57页 |
·政府信息公开不足 | 第51-53页 |
·与体制内的监督力量对接不足 | 第53页 |
·官员对网络舆论监督存在不正确的认识 | 第53-54页 |
·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缺乏互动合作机制 | 第54-55页 |
·网民缺乏责任意识和网络自律及信息素养 | 第55-57页 |
第5章 完善网络舆论监督的对策 | 第57-66页 |
·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实施家庭财产申报制度 | 第57-59页 |
·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 第57-58页 |
·实施家庭财产申报制度 | 第58-59页 |
·加大网络舆论监督的相关立法工作 | 第59-60页 |
·加强网络舆论监督与现有体制内监督的结合 | 第60-62页 |
·地方官员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网络舆论监督 | 第62-63页 |
·建立传统媒体舆论与网络舆论互动合作机制 | 第63-64页 |
·提高网民责任意识和网络自律能力及信息素养 | 第64-66页 |
结论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2-73页 |
附录 B 人肉搜索公约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