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图表目录 | 第10-11页 |
绪论 | 第11-27页 |
一、问题的提出和命题的意义 | 第11-12页 |
(一) 现实的需要 | 第12页 |
(二) 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 | 第12页 |
二、“他山之石”:研究起点与空间 | 第12-24页 |
(一) 边疆开发史研究的理论表达 | 第14-15页 |
(二) 清代边疆开发史研究 | 第15-17页 |
(三) 近代边疆开发史研究 | 第17-19页 |
(四) 近代广西边疆开发史研究 | 第19-22页 |
(五) 存在不足 | 第22-24页 |
三、研究的思路、方法与资料 | 第24-26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25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5页 |
(三) 研究资料的收集与运用 | 第25-26页 |
四、研究的篇章构成 | 第26-27页 |
第一章 中法战争前后广西地区的环境变迁 | 第27-49页 |
一、中法战争后广西的自然环境 | 第27-30页 |
(一) 晚清广西的地理位置 | 第27-29页 |
(二) 主要地理特征 | 第29页 |
(三) 自然资源 | 第29-30页 |
二、中法战争前后广西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迁 | 第30-45页 |
(一) 战前广西社会经济的发展 | 第30-35页 |
(二) 战后广西社会经济的变迁 | 第35-45页 |
三、中法战争后广西的国际环境 | 第45-49页 |
(一) 地缘政治的凸显 | 第45-46页 |
(二) 巩固国防的需要 | 第46-47页 |
(三) 维护利权的要求 | 第47-49页 |
第二章 晚清时期开发广西的思想主张 | 第49-83页 |
一、完善边疆防务的思想和主张 | 第49-57页 |
(一) 改革行政体制 | 第50-53页 |
(二) 整顿吏治 | 第53-55页 |
(三) 加强边防 | 第55-57页 |
二、开发实业的思想 | 第57-66页 |
(一) 发展农业生产 | 第58-64页 |
(二) 兴办工矿业 | 第64-66页 |
三、发展交通业 | 第66-80页 |
(一) 晚清兴建铁路的主张及政策的确立 | 第66-69页 |
(二) 修建广西铁路的思想主张 | 第69-75页 |
(三) 重视发展其他交通的思想 | 第75-80页 |
四、繁荣教育思想 | 第80-83页 |
(一) 主张增加各地科举学额,扩大本地教育事业 | 第80-81页 |
(二) 倡办各种教育,培养本地人才 | 第81-83页 |
第三章 晚清时期开发广西的实践及其效应 | 第83-111页 |
一、守土靖边——固边圉,靖地方 | 第83-87页 |
(一) 增设边道,调整行政区划,完善行政体制 | 第83-85页 |
(二) 整顿吏治,保证官员队伍素质 | 第85-86页 |
(三) 积极开展加强和巩固边防的建设活动 | 第86-87页 |
二、开土富边——经济建设 | 第87-105页 |
(一) 恢复和发展农业 | 第88-96页 |
(二) 兴办工矿业 | 第96-100页 |
(三) 交通运输业的建设 | 第100-105页 |
三、安土兴边——教化与开发 | 第105-111页 |
(一) 推行新式的学堂教育 | 第106-108页 |
(二) 鼓励和引导留学教育 | 第108-109页 |
(三) 改善民族地区教育 | 第109-111页 |
第四章 评价和反思的维度 | 第111-117页 |
一、理论层面——以思想主张为基点 | 第111-113页 |
二、实践层面——以开发主体为对象 | 第113-117页 |
结语 | 第117-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31页 |
附录一 广西省宣统元年分(1909)岁出总数表 | 第131-134页 |
附录二 中法战争后广西各地早晚稻歉收一览表 | 第134-139页 |
附录三 光绪年间广西自然灾害一览 | 第139-148页 |
附录四 光绪三十四年(1907)至宣统元年(1909)教育统计表(节录) | 第148-151页 |
附录五 考察日记 | 第151-166页 |
附录六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大事记 | 第166-1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69-170页 |
后记 | 第170-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