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3页 |
前言 | 第13-19页 |
1 离子对化合物 | 第13-14页 |
·黄芩苷 | 第13-14页 |
·血根碱 | 第14页 |
·黄芩苷-血根碱离子对化合物的合成 | 第14页 |
2 纳米药物 | 第14-17页 |
·纳米药物的特点 | 第15-16页 |
·改善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 第15页 |
·具有缓释、控释的能力 | 第15页 |
·靶向性和定位释药 | 第15-16页 |
·纳米药物的分类 | 第16-17页 |
·纳米混悬液 | 第16页 |
·纳米脂质体 | 第16页 |
·固体纳米脂质体 | 第16页 |
·高分子纳米粒 | 第16-17页 |
·微乳 | 第17页 |
·聚合物胶束 | 第17页 |
3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一章 黄芩苷-血根碱离子对化合物纳米药物制备方法筛选 | 第19-33页 |
1 材料 | 第19-20页 |
·主要仪器 | 第19页 |
·试剂及药品 | 第19-20页 |
2 试验方法 | 第20-23页 |
·检测方法的确定 | 第20-21页 |
·色谱条件 | 第20页 |
·专属性考察 | 第20页 |
·标准曲线 | 第20页 |
·稳定性试验 | 第20页 |
·精密度试验 | 第20-21页 |
·重复性试验 | 第21页 |
·加样回收率 | 第21页 |
·纳米药物制备方法 | 第21-22页 |
·聚乳酸纳米粒 | 第21页 |
·固体脂质纳米粒 | 第21页 |
·壳聚糖纳米粒 | 第21页 |
·环糊精包合物 | 第21-22页 |
·纳米药物的表征方法 | 第22-23页 |
·粒径及Zeta电位检测方法 | 第22页 |
·电镜检测方法 | 第22页 |
·包封率检测方法 | 第22-23页 |
·载药量检测方法 | 第23页 |
·制备条件考察 | 第23页 |
·破乳剂的选择 | 第23页 |
·载体的选择 | 第2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3-32页 |
·检测方法考察 | 第23-26页 |
·专属性考察 | 第23-24页 |
·标准曲线 | 第24页 |
·稳定性试验 | 第24-25页 |
·精密度试验 | 第25页 |
·重复性试验 | 第25页 |
·加样回收率试验 | 第25-26页 |
·制备条件考察 | 第26-32页 |
·破乳剂的选择 | 第26页 |
·载体的选择 | 第26-32页 |
4 讨论 | 第32页 |
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二章 黄芩苷-血根碱离子对化合物壳聚糖纳米粒的工艺优化 | 第33-41页 |
1 仪器及试剂 | 第33页 |
·主要仪器 | 第33页 |
·试剂及药品 | 第33页 |
2 试验方法 | 第33-35页 |
·检测方法 | 第33页 |
·制备方法 | 第33页 |
·单因素选择 | 第33-34页 |
·壳聚糖pH的影响 | 第34页 |
·TPP pH的影响 | 第34页 |
·转速的影响 | 第34页 |
·投药量的影响 | 第34页 |
·壳聚糖/TPP浓度比 | 第34页 |
·正交试验 | 第34页 |
·验证试验 | 第34页 |
·冻干保护剂选择 | 第34-35页 |
·BSI-CS-NPs冻干粉的制备 | 第35页 |
·BSI-CS-NPs冻干粉的评价指标 | 第35页 |
·BSI-CS-NPs冻干保护剂选择 | 第35页 |
·BSI-CS-NPs冻干保护剂浓度确定 | 第3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5-40页 |
·单因素考察 | 第35-37页 |
·壳聚糖pH的影响 | 第35-36页 |
·TPP pH的影响 | 第36页 |
·转速的影响 | 第36页 |
·投药量的影响 | 第36页 |
·壳聚糖/TPP浓度比 | 第36-37页 |
·正交试验 | 第37-38页 |
·验证试验 | 第38-39页 |
·冻干保护剂 | 第39-40页 |
·冻干保护剂的选择 | 第39页 |
·冻干保护剂的浓度选择 | 第39-40页 |
4 讨论 | 第40页 |
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黄芩苷-血根碱离子对化合物壳聚糖纳米粒的表征 | 第41-49页 |
1 仪器及试剂 | 第41页 |
·主要仪器 | 第41页 |
·试剂及药品 | 第41页 |
2 试验方法 | 第41-43页 |
·透射电镜 | 第41页 |
·粒径和Zeta电位 | 第41页 |
·稳定性试验 | 第41-42页 |
·体外释放试验 | 第42-43页 |
·透析袋预处理 | 第42页 |
·体外释放试验 | 第42-43页 |
·释放曲线的拟合 | 第4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3-47页 |
·透射电镜 | 第43页 |
·激光粒度扫描仪 | 第43-44页 |
·粒径 | 第43-44页 |
·Zeta电位 | 第44页 |
·稳定性试验 | 第44-46页 |
·体外释放试验 | 第46-47页 |
·体外释放曲线 | 第46-47页 |
·释放曲线拟合 | 第47页 |
4 讨论 | 第47-48页 |
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黄芩苷-血根碱离子对化合物生物利用度研究 | 第49-61页 |
1 仪器及试剂 | 第49页 |
·主要仪器 | 第49页 |
·试剂及药品 | 第49页 |
2 试验方法 | 第49-53页 |
·血浆样品处理 | 第49-50页 |
·血根碱血浆样品处理 | 第49-50页 |
·黄芩苷血浆样品处理 | 第50页 |
·血根碱检测方法 | 第50-51页 |
·色谱条件 | 第50页 |
·专属性考察 | 第50页 |
·标准曲线 | 第50-51页 |
·日内精密度与日间精密度 | 第51页 |
·回收率 | 第51页 |
·黄芩苷检测方法 | 第51-52页 |
·黄芩苷检测条件 | 第51页 |
·专属性试验 | 第51-52页 |
·标准曲线 | 第52页 |
·回收率 | 第52页 |
·动物给药 | 第52-53页 |
·数据处理 | 第5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3-59页 |
·血根碱检测方法考察 | 第53-55页 |
·专属性考察 | 第53页 |
·标准曲线 | 第53-54页 |
·精密度试验 | 第54-55页 |
·回收率 | 第55页 |
·黄芩苷检测方法考察 | 第55-57页 |
·专属性试验 | 第55-56页 |
·标准曲线 | 第56-57页 |
·回收率试验 | 第57页 |
·生物利用度试验 | 第57-59页 |
·灌胃BSI和BSI-CS-NPs后血根碱的血药浓度-时间浓度 | 第57-59页 |
·药代动力学参数 | 第59页 |
4 讨论 | 第59-60页 |
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全文结论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
作者简介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