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前言 | 第12-14页 |
一、违约中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概述 | 第14-18页 |
(一) 精神损害与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 | 第14-16页 |
1. 精神损害的概念 | 第14-15页 |
2. 精神损害赔偿概述 | 第15-16页 |
(二) 违约责任中的精神损害制度 | 第16-18页 |
1. 违约精神损害的概念 | 第16-17页 |
2. 违约精神损害的特征 | 第17-18页 |
二、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否定性观点及驳斥 | 第18-23页 |
(一) 违反可预见说 | 第18-19页 |
(二) 证据困难说 | 第19-20页 |
(三) 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的竞合 | 第20-23页 |
三、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域外观察 | 第23-26页 |
(一) 大陆法系中违约的精神损害赔偿 | 第23-24页 |
1. 德国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 第23页 |
2. 法国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 第23-24页 |
(二) 英美法系中违约的精神损害赔偿 | 第24-26页 |
1. 英国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 第24页 |
2. 美国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 第24-26页 |
四、我国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及司法现状 | 第26-30页 |
(一) 我国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立法现状 | 第26-27页 |
(二) 我国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司法现状 | 第27-30页 |
五、建立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正当性 | 第30-35页 |
(一) 建立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保护人权的需要 | 第30页 |
(二) 责任竞合制度不能完全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 第30-32页 |
(三) 建立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我国司法实践的需要 | 第32-33页 |
(四) 建立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有利于合同的履行 | 第33-35页 |
六、对我国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建议 | 第35-42页 |
(一) 立法模式的选择 | 第35-37页 |
1. 普遍允许型 | 第35页 |
2. 竞合允许型 | 第35-36页 |
3. 特殊允许一般禁止型 | 第36-37页 |
(二)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 | 第37-39页 |
1. 存在严重损害事实 | 第37页 |
2. 存在违约行为 | 第37-38页 |
3. 违约行为与损害事实存在因果关系 | 第38-39页 |
(三)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相应限制 | 第39-42页 |
1. 不可抗力 | 第39页 |
2. 减轻损失原则的限制 | 第39-40页 |
3. 法人请求权的限制 | 第40页 |
4. 赔偿数额的限制 | 第40-41页 |
5. 过失相抵 | 第41-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