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与人的精神家园的重构
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1 引言 | 第11-19页 |
·精神家园的基本内涵 | 第12-14页 |
·"精神家园"是一种主观认知 | 第12-13页 |
·精神家园是一种社会价值体系 | 第13-14页 |
·精神家园的基本特征 | 第14-16页 |
·精神家园具有民族性 | 第14-15页 |
·精神家园具有价值导向性 | 第15页 |
·精神家园与社会发展具有统一性 | 第15-16页 |
·精神家园的社会价值 | 第16-19页 |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需要精神家园的积极引导 | 第16-17页 |
·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精神家园的积极推动 | 第17-18页 |
·人自身的道德价值重建需要精神家园指导 | 第18-19页 |
2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人的精神家园的构建 | 第19-25页 |
·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 第19-22页 |
·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建构 | 第20页 |
·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建构 | 第20-21页 |
·人的意志品质的建构 | 第21-22页 |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 | 第22-24页 |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条件 | 第22页 |
·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保障 | 第22-23页 |
·社会分工体制的完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 第23页 |
·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手段 | 第23-24页 |
·世界联系的日益紧密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外部环境 | 第24页 |
·精神家园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 | 第24-25页 |
3 社会转型期人的精神家园缺失的困境 | 第25-32页 |
·社会转型及其对人的精神家园的影响 | 第25-28页 |
·社会转型期的基本内涵 | 第25-27页 |
·社会转型期对人的影响 | 第27-28页 |
·社会转型期人的精神家园缺失的表现 | 第28-30页 |
·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 | 第29页 |
·人与社会发展的不统一 | 第29-30页 |
·个人发展的不全面 | 第30页 |
·社会转型期人的精神家园缺失的原因 | 第30-32页 |
·经济转型是精神家园缺失的根本原因 | 第30-31页 |
·法制不健全是精神家园缺失的制度原因 | 第31-32页 |
·信仰缺失是精神家园缺失的深层次原因 | 第32页 |
4 社会转型期人的精神家园的重构 | 第32-42页 |
·精神家园重构的基本要求 | 第32-35页 |
·社会生产力发展是前提 | 第33页 |
·社会制度的完善是保障 | 第33-34页 |
·教育是基本手段 | 第34-35页 |
·精神家园重构的基本目标 | 第35-37页 |
·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 | 第35-36页 |
·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统一 | 第36-37页 |
·人际关系的和谐共处 | 第37页 |
·精神家园重构的基本思路 | 第37-42页 |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 第37-38页 |
·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基本原则 | 第38-40页 |
·以中华文化为基本载体 | 第40-41页 |
·以国外的优秀思想为借鉴 | 第41-42页 |
5 结论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