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移动EDGE网络优化及案例分析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2页 |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第9-10页 |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10-11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11页 |
·论文的结构 | 第11-12页 |
第二章 EDGE概述和工作原理 | 第12-30页 |
·EDGE技术特点 | 第12-13页 |
·技术标准 | 第12-13页 |
·无线协议的设计 | 第13页 |
·EDGE的网络体系结构 | 第13-18页 |
·EDGE总体结构 | 第13-14页 |
·EDGE体系结构 | 第14-15页 |
·EDGE网络主要实体 | 第15-18页 |
·GPRS/EDGE无线接口的物理信道及逻辑信道 | 第18-21页 |
·GPRS/EDGE无线接口的信道 | 第18页 |
·GPRS/EDGE逻辑信道的种类 | 第18-21页 |
·EDGE网络与GPRS网络的主要区别 | 第21-25页 |
·EDGE网络与GPRS网络的调制方式 | 第21-22页 |
·EDGE网络与GPRS网络的编码速率及方式 | 第22-24页 |
·MCS编码方式的选择 | 第24-25页 |
·EDGE网络关键技术 | 第25-30页 |
·调制编码的集合 | 第25-26页 |
·分组重传机制 | 第26-27页 |
·链路质量控制LQC | 第27-28页 |
·精确的测量精度 | 第28页 |
·更先进的交织技术 | 第28-29页 |
·更宽的寻址窗口 | 第29-30页 |
第三章 EDGE指标体系 | 第30-35页 |
·系统资源类指标 | 第30-33页 |
·小区层资源指标 | 第30-31页 |
·PDCH平均复用度 | 第30-31页 |
·多时隙满足率 | 第31页 |
·平均利用率 | 第31页 |
·PDCH峰值 | 第31页 |
·网元级层资源指标 | 第31-33页 |
·GSL平均利用率 | 第31-32页 |
·RPP负荷超载比例 | 第32页 |
·GsL设备分配失败率 | 第32页 |
·小区迁移失败率 | 第32页 |
·GB接口带宽利用率 | 第32-33页 |
·网络性能类指标 | 第33-35页 |
·PDCH分配成功率 | 第33页 |
·TBF预清空比例 | 第33页 |
·下行TBF建立成功率 | 第33-34页 |
·小区下行IP层EDGE速率 | 第34页 |
·小区上行IP层EDGE速率 | 第34-35页 |
第四章 EDGE网络优化思路及分析 | 第35-49页 |
·EDGE网络优化思路 | 第35-37页 |
·EDGE网络资源容量优化分析 | 第37-42页 |
·EDGE网络拓扑结构 | 第38页 |
·GB口分析优化 | 第38-39页 |
·ABIS口分析优化 | 第39-40页 |
·载频信道分析优化 | 第40-42页 |
·EDGE网络无线环境分析优化 | 第42-44页 |
·小区C/I干扰优化 | 第42-43页 |
·小区频繁重选优化 | 第43-44页 |
·网络规划数据分析优化 | 第44-45页 |
·EDGE网络参数分析优化 | 第45-49页 |
·系统消息中重要参数的配置 | 第46-47页 |
·编码方式转换参数 | 第47-49页 |
·缺省编码方式设置 | 第47页 |
·控制GPRS手机小区更新的参数设置 | 第47-48页 |
·GPRS信道优选类型 | 第48-49页 |
第五章 EDGE优化案例 | 第49-65页 |
·集宁区“NSN设备休眠小区”优化案例 | 第49-59页 |
·休眠小区情况概述 | 第49-50页 |
·普通休眠小区发展态势与处理过程 | 第50-51页 |
·即将休眠小区的发展态势与处理过程 | 第51-52页 |
·隐性休眠小区的处理 | 第52-59页 |
·鄂尔多斯市干扰评估 | 第59-65页 |
·上行通信质量(基于测量报告) | 第59-60页 |
·下行通信质量评估(基于测量报告) | 第60页 |
·上行干扰带(基于测量报告) | 第60-61页 |
·越区覆盖/高站 | 第61页 |
·室内分布系统/塔放 | 第61-62页 |
·频率规划 | 第62-64页 |
·BSIC使用情况 | 第64-65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第65-67页 |
·优化工作结论 | 第65-66页 |
·EDGE优化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8页 |
缩略语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