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1952年高校教学改革研究--以上海私立大同大学为例
论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导论 | 第10-16页 |
1. 选题缘起与意义 | 第10-11页 |
2. 学术史回顾 | 第11-14页 |
3. 研究方法与资料 | 第14-15页 |
4. 论文框架及要点 | 第15-16页 |
一、大同"新生" | 第16-34页 |
1. 1949 年上海地区高校概况 | 第16-18页 |
2. 新政权的高校政策 | 第18-21页 |
3. "乌托邦大学": 大同大学的历史与现状 | 第21-26页 |
4. 教改之前奏: 行政重组 | 第26-34页 |
(1) "一波三折": 校委会的成立 | 第27-30页 |
(2) 进与退: 人事变动 | 第30-34页 |
二、"新课程": 思想政治教育 | 第34-57页 |
1. 改造思想: 开设政治课 | 第34-43页 |
2. 时事学习: 政治讲座的开设 | 第43-46页 |
3. 组织保证: 政治教学委员会的成立 | 第46-50页 |
4. 教学与监视: 政治教师的双重作用 | 第50-53页 |
5. "课堂即战场": 政治教师与学生的交锋 | 第53-57页 |
三、课程改革 | 第57-99页 |
1. 文商学院的课改 | 第57-68页 |
(1) 教学任务与指导观点 | 第58-59页 |
(2) 课程 | 第59-63页 |
(3) 教材 | 第63-66页 |
(4) 迎合与困境: 教师的两难 | 第66-68页 |
2. 理工学院的课改 | 第68-80页 |
(1) 理工科可以超然于政治之外吗? | 第68-69页 |
(2) 精简课程运动 | 第69-77页 |
(3) 专业化的滥觞: 分组教学 | 第77-80页 |
3. 牛刀初试: 师资摸底与院系裁并 | 第80-85页 |
4. 揠苗助长: 迎接建设与人才培养新方案 | 第85-89页 |
5. "改"与"不改": 新政权与高校 | 第89-93页 |
(1) 学习时数 | 第89-91页 |
(2) 教学计划 | 第91-93页 |
(3) 教材 | 第93页 |
6. "痛改前非": 课改深化与崇苏热潮卷起 | 第93-99页 |
结语 | 第99-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11页 |
后记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