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公务员录用考试效标效度的研究
|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11页 |
| 1 问题的提出 | 第11-13页 |
| 2 以往研究的回顾 | 第13-39页 |
| ·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概况 | 第13-19页 |
| ·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的发展历史 | 第13-14页 |
| ·我国公务员考试科目的设置 | 第14-17页 |
| ·录用考试的现有研究综述 | 第17-19页 |
| ·有关“人才测评”的理论 | 第19-25页 |
| ·人才测评的概念 | 第19-20页 |
| ·人才测评的内容 | 第20-22页 |
| ·人才测评的方法 | 第22-24页 |
| ·人才测评各项指标的确定及其结果处理 | 第24-25页 |
| ·有关“预测信度与效度”的理论 | 第25-31页 |
| ·信度 | 第26-27页 |
| ·效度 | 第27-29页 |
| ·效标 | 第29-31页 |
| ·胜任力的相关概念 | 第31-37页 |
| ·胜任力的概念 | 第31-32页 |
| ·胜任力模型的概念 | 第32-33页 |
| ·国外公务员的胜任力模型研究成果 | 第33-35页 |
| ·国内公务员的胜任力模型研究成果 | 第35-37页 |
| ·有关“研究方法”的理论 | 第37-39页 |
| ·问卷调查法 | 第37页 |
| ·SPSS统计分析方法 | 第37页 |
| ·360°评定法 | 第37-38页 |
| ·访谈法 | 第38-39页 |
| 3 以往研究的总结及本研究的设计 | 第39-47页 |
| ·以往研究的总结与不足 | 第39-41页 |
| ·本研究的设计 | 第41-47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41页 |
| ·研究的构思和假设 | 第41-43页 |
| ·研究的路线和内容 | 第43-45页 |
| ·研究方法 | 第45页 |
| ·样本选取 | 第45-47页 |
| 4 录用考试效标模型的建立(研究一) | 第47-65页 |
| ·以胜任力为效标的理论假设 | 第47页 |
| ·关于胜任力效标模型和胜任力测评的问卷设计 | 第47-52页 |
| ·问卷设计前的准备工作——专家访谈 | 第47-49页 |
| ·具体问题的设计 | 第49页 |
| ·问卷的结构设计 | 第49-50页 |
| ·实证分析方法 | 第50-52页 |
| ·调研数据的整理 | 第52-58页 |
|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52-56页 |
|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第56-58页 |
| ·胜任力效标模型的建立 | 第58-64页 |
| ·因子分析 | 第58-63页 |
| ·形成胜任力效标模型 | 第63-64页 |
| ·研究一的结论及意义 | 第64-65页 |
| 5 录用考试胜任力效标的验证(研究二) | 第65-91页 |
| ·个体属性特征对效标影响的方差分析 | 第65-69页 |
| ·性别对效标影响的方差分析 | 第65页 |
| ·年龄对效标影响的方差分析 | 第65-66页 |
| ·文化水平对效标影响的方差分析 | 第66-67页 |
| ·录用年份对效标影响的方差分析 | 第67-68页 |
| ·不同职务上效标差异的方差分析 | 第68页 |
| ·不同部门上效标差异的方差分析 | 第68-69页 |
| ·录用考试成绩与其效标模型的回归分析 | 第69-88页 |
| ·个体属性变量转化为虚拟变量的过程 | 第69-70页 |
| ·公共基础知识考试成绩与效标模型的回归分析 | 第70-74页 |
| ·申论考试成绩与效标模型的回归分析 | 第74-77页 |
| ·行政职业能力考试成绩与效标模型的回归分析 | 第77-80页 |
| ·面试成绩与效标模型的回归分析 | 第80-84页 |
| ·总成绩与效标模型的回归分析 | 第84-87页 |
| ·免笔试公务员的面试成绩与效标模型的方差分析 | 第87-88页 |
| ·研究二的结论及意义 | 第88-91页 |
| 6 研究结论和未来发展方向 | 第91-93页 |
|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 | 第91-92页 |
| ·提高录用有效性的建议 | 第92页 |
| ·几点研究的不足 | 第92页 |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92-93页 |
| 参考文献 | 第93-97页 |
| 附录1 | 第97-98页 |
| 附录2 | 第98-102页 |
| 致谢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