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分则论文

我国道路交通肇事罪立法及司法实践研究

引言第1-9页
第一章 交通肇事罪的犯罪构成第9-23页
 一、 交通肇事罪的主体第9-12页
  (一) 主体类型第9页
  (二) 交通肇事罪主体为一般主体第9-10页
  (三) 非交通参与者的主体资格问题第10-11页
  (四) 参与交通活动的非机动车驾乘人员、行人的主体资格问题第11-12页
 二、 交通肇事罪的客体第12-13页
  (一) 限定于在“道路”上发生的交通事故第12-13页
  (二) 限定于车辆(含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之间以及车辆与行人相互之间发生的交通事故第13页
 三、 交通肇事罪的主观要件第13-19页
  (一) 交通肇事罪中过失的含义第13-14页
  (二) 交通肇事罪中过失的内涵第14-15页
  (三) 交通肇事罪中过失的判断第15页
  (四) 交通肇事罪中注意义务的来源第15-18页
  (五) 交通肇事罪中注意能力的判断第18-19页
 四、 交通肇事罪的客观要件第19-23页
  (一) 客观方面的两个基本要件第19-20页
  (二) 关于单方事故能否构成交通肇事罪的问题第20-23页
第二章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分析第23-33页
 一、 交通肇事罪逃逸的构成要件第23-26页
  (一) 发生了交通事故第23页
  (二) 主观上明知或者知道可能发生了交通事故第23-24页
  (三) 在交通肇事后逃跑第24-25页
  (四) 对交通事故负有法律责任第25页
  (五) 为了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第25-26页
 二、 逃逸致人死亡犯罪情节的分析第26-29页
  (一) 因逃逸致人死亡构成的要件第26-27页
  (二) 因逃逸致人死亡不能认定为(间接)故意杀人罪第27-28页
  (三) 对《解释》第5条第2款的分析第28-29页
 三、 对于逃逸而构成故意杀人罪或故意伤害罪的分析第29-31页
  (一) 肇事者对被害人有法定的作为义务第29-30页
  (二) 因肇事者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先行为使被害人人身处于现实的危险状态第30页
  (三) 肇事者有救助被害人的能力第30页
  (四) 肇事者对被害人人身安全具有排他性控制第30页
  (五) 肇事者有逃避法律追究的目的第30-31页
  (六) 犯罪客体发生改变第31页
 四、 在逃逸途中再次发生交通事故的认定第31-33页
  (一) 一般情况下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第31-32页
  (二) 可能构成交通肇事罪第32-33页
第三章 交通肇事罪认定中的其他问题第33-43页
 一、 关于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有关问题第33-35页
  (一) 责任认定的重要性第33-34页
  (二) 责任认定的分类第34页
  (三) 责任认定因果关系分析第34-35页
  (四) 责任认定的法律性质第35页
 二、 交通肇事罪中自首的认定第35-36页
  (一) 对伤者不施救但符合自首条件的可认定为自首第36页
  (二) 逃逸后又主动投案,符合自首条件的可认定为自首第36页
 三、 交通事故中紧急避险问题第36-39页
  (一) 起因条件的认定第37页
  (二) 采取避险措施适当性的问题第37-38页
  (三) 危险状态下乘客自行跳车造成伤亡的问题第38-39页
  (四) 交通事故中假想避险的问题第39页
 四、 交通肇事罪和其他与交通活动、交通工具相关的犯罪的区别第39-43页
  (一) 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区别第39-40页
  (二) 与(利用交通工具)故意杀人罪的区别第40页
  (三) 与过失致人死亡罪、过失伤害罪的区别第40-41页
  (四) 与破坏交通工具罪的区别第41页
  (五) 与重大责任事故罪、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的区别第41-43页
结语第43-44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44-45页

论文共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对建立“二元化”法律解释方法适用模式的研究
下一篇:民事诉讼举证责任分配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