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机械、仪表工业论文--机械零件及传动装置论文--转动机件论文--轴承论文

水润滑轴承数值仿真及其材料摩擦学性能研究

中文摘要第1-7页
英文摘要第7-15页
图表清单第15-1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9-37页
   ·引言第19-20页
   ·水润滑轴承材料的发展概况第20-29页
     ·陶瓷与金属材料第20-21页
     ·改性橡胶材料第21-22页
     ·复合聚合物材料第22-29页
       ·"赛龙"与"飞龙"第22-26页
       ·纤维增强酚醛树脂材料第26页
       ·尼龙材料第26-27页
       ·聚氨酯弹性体第27-28页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第28-29页
     ·水润滑轴承材料发展趋势及研究方向第29页
   ·水润滑轴承润滑机理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9-32页
   ·水润滑轴承材料空蚀性能国内外研究现状第32-35页
     ·材料空蚀性能国内研究现状第32-34页
     ·材料空蚀性能国外研究现状第34-35页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35-37页
第二章 水润滑轴承流体润滑特征第37-53页
   ·引言第37页
   ·水润滑轴承流体运动特征第37-43页
     ·水润滑轴承轴套开槽形状第37-38页
     ·水润滑轴承流体运动的简化模型第38页
     ·水润滑轴承轴颈运动状态分析第38-39页
     ·水润滑轴承流体运动状态分析第39-43页
       ·水润滑轴承流体运动状态判据第39-40页
       ·水润滑轴承凹槽内涡流的形成第40-43页
   ·水润滑轴承流体润滑基本理论第43-49页
     ·雷诺方程第44-45页
       ·雷诺方程假设条件第44页
       ·雷诺方程的通用形式第44-45页
     ·水润滑轴承弹性流体动压润滑第45-48页
     ·水润滑轴承边界润滑第48-49页
   ·水润滑轴承流体膜承载模型第49-51页
   ·本章小结第51-53页
第三章 水润滑轴承流场分布特征第53-77页
   ·引言第53页
   ·计算软件与计算模型第53-55页
     ·计算软件第53-54页
     ·计算模型第54-55页
   ·矩形槽水润滑轴承流场分布特征第55-60页
     ·矩形沟槽数量对水润滑轴承流场分布的影响第55-57页
     ·偏心率对矩形沟槽水润滑轴承压力场分布的影响第57-59页
     ·间隙大小对矩形沟槽水润滑轴承流场分布的影响第59-60页
   ·矩弧槽水润滑轴承流场分布特征第60-65页
     ·矩弧沟槽数量对水润滑轴承流场分布的影响第60-62页
     ·偏心率对矩弧沟槽水润滑轴承压力场分布的影响第62-64页
     ·矩弧沟槽间隙对水润滑轴承压力场分布的影响第64-65页
   ·圆弧形沟槽水润滑轴承流场分布特征第65-70页
     ·圆弧形沟槽数量对水润滑轴承流场分布的影响第65-67页
     ·圆弧沟槽偏心率对水润滑轴承压力场分布的影第67-69页
     ·圆弧沟槽间隙对水润滑轴承压力场分布的影响第69-70页
   ·开槽形状不同对水润滑轴承压力分布的影响第70-75页
     ·开槽形状不同对沟槽内压力分布的影响第70-72页
     ·开槽形状不同对水润滑轴承底部承载里能力的影响第72-75页
   ·本章小结第75-77页
第四章 水润滑轴承弹性变形特征第77-93页
   ·引言第77页
   ·流固耦合的有限元数学模型第77-79页
     ·不可压缩粘性流体的有限元方程第77-78页
     ·弹性结构体的有限元方程第78页
     ·流固耦合的有限元方程第78-79页
   ·水润滑轴承流固耦合动力学分析第79-81页
     ·水润滑轴承有限元建模第79-81页
       ·流体模型的建立第79-80页
       ·固体模型的建立第80-81页
   ·水润滑轴承流固耦合结果分析第81-91页
     ·水润滑轴承流固耦合压力分布结果第81-84页
     ·水润滑轴承轴套变形结果分析第84-87页
     ·水润滑轴承轴套变形对流体流场的影响第87-91页
   ·本章小结第91-93页
第五章 水润滑轴承材料的抗空蚀性能研究第93-115页
   ·前言第93页
   ·试验方法第93-97页
     ·试验设备第93-95页
     ·空蚀试验设计第95-96页
     ·分析设备第96-97页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材料耐空蚀性能第97-103页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材料空蚀表面的光学形貌第97-98页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材料空蚀表面的三维形貌第98-99页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材料空蚀区微观分析第99-102页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材料空蚀实验数据第102-103页
   ·赛龙材料耐空蚀性能第103-106页
     ·赛龙材料空蚀表面的光学形貌第103页
     ·赛龙材料空蚀表面的三维形貌第103-105页
     ·赛龙材料空蚀区微观分析第105-106页
     ·赛龙材料空蚀实验数据第106页
   ·飞龙材料的耐空蚀性能第106-110页
     ·飞龙材料空蚀表面的光学形貌第106-107页
     ·飞龙材料空蚀表面的三维形貌第107-109页
     ·飞龙材料空蚀区微观分析第109-110页
     ·飞龙材料空蚀实验数据第110页
   ·三种材料的耐空蚀性能对比第110-113页
     ·三种材料空蚀表面的光学形貌对比第110-111页
     ·三种材料空蚀表面的三维形貌对比第111页
     ·三种材料空蚀区微观分析对比第111-113页
     ·三种材料空蚀实验数据第113页
   ·本章小结第113-115页
第六章 水润滑轴承材料的摩擦学性能研究第115-145页
   ·前言第115页
   ·试验方法第115-118页
     ·试验设备第115-116页
     ·试验方法第116-118页
     ·摩擦系数测定第118页
     ·磨损量第118页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材料在淡水介质中的摩擦学性能第118-121页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材料摩擦系数随时间和转速的变化第118-119页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材料磨损体积随转速的变化第119页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材料磨损表面三维形貌第119-120页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材料磨损表面SEM形貌第120-121页
   ·赛龙材料在淡水介质中的摩擦学性能第121-125页
     ·赛龙材料摩擦系数随时间和转速的变化第121-122页
     ·赛龙材料磨损体积随转速的变化第122-123页
     ·赛龙材料磨损表面三维形貌第123-124页
     ·赛龙材料磨损表面SEM形貌第124-125页
   ·飞龙材料在淡水介质中的摩擦学性能第125-128页
     ·飞龙材料摩擦系数随时间和转速的变化第125页
     ·飞龙材料磨损体积随转速的变化第125-126页
     ·飞龙材料磨损表面三维形貌第126-127页
     ·飞龙材料磨损表面SEM形貌第127-128页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材料在人工海水介质中的摩擦学性第128-131页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材料摩擦系数随时间和转速的变化第128页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材料磨损体积随转速的变化第128-129页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材料磨损表面三维形貌第129-130页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材料磨损表面SEM形貌第130-131页
   ·赛龙材料在人工海水介质中的摩擦学性能第131-135页
     ·赛龙材料摩擦系数随时间和转速的变化第131-132页
     ·赛龙材料磨损体积随转速的变化第132-133页
     ·赛龙材料磨损表面三维形貌第133页
     ·赛龙材料磨损表面SEM形貌第133-135页
   ·飞龙材料在人工海水介质中的摩擦学性能第135-138页
     ·飞龙材料摩擦系数随时间和转速的变化第135页
     ·飞龙材料磨损体积随转速的变化第135-136页
     ·飞龙材料磨损表面三维形貌第136-137页
     ·飞龙材料磨损表面SEM形貌第137-138页
   ·三种材料在淡水介质中的摩擦学性能对比第138-141页
     ·三种材料在淡水介质中的摩擦系数对比第138页
     ·三种材料在淡水介质中的磨损体积对比第138-139页
     ·三种材料磨损形貌对比第139-140页
     ·三种材料磨损表面SEM形貌对比第140-141页
   ·三种材料在人工海水介质中的摩擦学性能对比第141-144页
     ·三种材料在人工海水介质中的摩擦系数对比第141页
     ·三种材料在人工海水介质中的磨损体积对比第141-142页
     ·三种材料磨损形貌对比第142-143页
     ·三种材料磨损表面SEM形貌对比第143-144页
   ·本章小结第144-145页
第七章 新型水润滑轴承材料性能的数学关系第145-155页
   ·引言第145页
   ·材料特性及试验条件第145-146页
     ·材料特性第145-146页
     ·试验条件第146页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材料的综合性能第146-149页
   ·赛龙材料的综合性能第149-151页
   ·飞龙材料的综合性能第151-154页
   ·本章小结第154-155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155-159页
   ·主要结论第155-157页
   ·主要创新点第157-158页
   ·研究展望第158-159页
参考文献第159-168页
附录第168-170页
致谢第170-171页

论文共1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单组份聚氨酯(脲)弹性体涂层研制及其表面保护性能研究
下一篇:百日咳鲍特氏菌分子鉴定、基因组多态性与微进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