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油发电机调速系统模糊自适应PID控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绪论 | 第10-20页 |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 第10-12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 ·数字电子调速器的产生 | 第12-13页 |
| ·柴油机电子调速技术发展概况 | 第13-17页 |
| ·汽油机数字电子调速器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18-19页 |
| ·本文研究的目的 | 第18页 |
| ·本文所做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18-19页 |
| ·小结 | 第19-20页 |
| 2 汽油机工作原理与转速调节规律 | 第20-28页 |
| ·汽油机的工作原理 | 第20-21页 |
| ·汽油机转速自动调节规律 | 第21-27页 |
| ·汽油机的工作特性 | 第21-22页 |
| ·带有电子调速器的汽油机模型研究 | 第22-26页 |
| ·汽油机的动态特性 | 第26页 |
| ·电子调速器调节的特点 | 第26-27页 |
| ·小结 | 第27-28页 |
| 3 调速系统控制策略研究 | 第28-55页 |
| ·数字PID 控制 | 第29-32页 |
| ·数字PID 控制器原理 | 第29-30页 |
| ·本系统采用PID 控制方案 | 第30-32页 |
| ·模糊自适应PID 控制 | 第32-51页 |
| ·模糊控制技术的引入 | 第33-38页 |
| ·系统结构设计 | 第38-40页 |
| ·参数自整定思想 | 第40-41页 |
| ·模糊控制规则的设计 | 第41-44页 |
| ·确定变量论域和量化因子 | 第44-46页 |
| ·定义各状态的隶属函数 | 第46-47页 |
| ·计算模糊推理关系矩阵 | 第47-48页 |
| ·输出量的模糊判决 | 第48-50页 |
| ·输出预览 | 第50-51页 |
| ·调速系统仿真研究 | 第51-54页 |
| ·仿真曲线 | 第51-52页 |
| ·抗干扰特性比较 | 第52页 |
| ·控制效果比较 | 第52-54页 |
| ·小结 | 第54-55页 |
| 4 汽油机电子调速系统电控单元设计 | 第55-64页 |
| ·电控单元设计任务的提出 | 第55页 |
| ·系统的组成 | 第55-56页 |
| ·数字单片机实现模糊控制 | 第56-57页 |
| ·转速反馈环节的设计 | 第57-60页 |
| ·转速测量原理 | 第57-58页 |
| ·转速测量实现 | 第58-59页 |
| ·转速信号的滤波处理 | 第59-60页 |
| ·执行机构 | 第60-63页 |
| ·常用执行元件及其特点 | 第61-62页 |
| ·本试验调速执行机构 | 第62页 |
| ·执行控制驱动电路 | 第62-63页 |
| ·小结 | 第63-64页 |
| 5 汽油机调速系统的软件设计 | 第64-70页 |
| ·调速控制算法 | 第64页 |
| ·采样周期和控制周期的确定 | 第64-65页 |
| ·控制软件总体设计 | 第65-66页 |
| ·程序语言的选择 | 第65-66页 |
| ·程序软件的设计方法 | 第66页 |
| ·控制软件的功能要求 | 第66页 |
| ·软件结构 | 第66-69页 |
| ·主控程序 | 第66-67页 |
| ·启动程序 | 第67页 |
| ·控制程序 | 第67-69页 |
| ·数据采集中断程序 | 第69页 |
| ·通讯程序 | 第69页 |
| ·保护程序 | 第69页 |
| ·小结 | 第69-70页 |
| 6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70-75页 |
| ·试验条件 | 第71页 |
| ·稳态特性试验 | 第71页 |
| ·动态特性试验 | 第71-73页 |
| ·Fuzzy-PID 与 PID 控制效果的比较 | 第73-74页 |
| ·小结 | 第74-75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 ·全文总结 | 第75页 |
| ·本研究的新颖之处 | 第75-76页 |
| ·展望 | 第76-77页 |
| 致谢 | 第77-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 附录 | 第82-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