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时代的风云与中国文化的回应 | 第9-13页 |
一、近代以来世界与中国的大变局 | 第9-11页 |
二、现代新儒学在多种思潮中的崛起及其发展 | 第11-12页 |
三、成中英思想在现代新儒家中的独特地位 | 第12-13页 |
第二章、成中英的“本体诠释学”及其“合外内之道” | 第13-20页 |
一、本体诠释学的主要思想及意义 | 第13-15页 |
二、“本体诠释”下的中国哲学四特性 | 第15-18页 |
(一)、内在的人文主义 | 第15-16页 |
(二)、具体的理性主义 | 第16-17页 |
(三)、生机的自然主义 | 第17页 |
(四)、自我修养的实效主义 | 第17-18页 |
三、与四特性相关联的“合外内之道” | 第18-20页 |
(一)、价值与知识的合一 | 第18-19页 |
(二)、主体与客体的交融 | 第19-20页 |
第三章、由“合外内之道”开出的人性道德发展三阶段论 | 第20-31页 |
一、以天、命为概念背景的人——个人的客体化 | 第21-23页 |
二、在与社会互动中的自我发现——人的自我主体化 | 第23-29页 |
(一)、人在社会反省中的自我发现 | 第23-26页 |
(二)、人在自我反省中的自我发现 | 第26-29页 |
三、天人一体背景下人的宇宙定位——主体性本体的自我实现 | 第29-31页 |
第四章、由“合外内之道”展开的追问 | 第31-44页 |
一、“合外内之道”何以成立 | 第31-35页 |
(一)、仁学与人学的合一 | 第31-32页 |
(二)、智学与仁学的合一 | 第32-34页 |
(三)、外内合一的基础和局限何在 | 第34-35页 |
二、“合古今之道”何以可能 | 第35-39页 |
(一)、对现代社会生活本质的认知 | 第35-36页 |
(二)、对传统儒学的根源、特质和功能的认知 | 第36-37页 |
(三)、由儒学开出现代人社会生活何以可能 | 第37-39页 |
三、“合中西之道”何以实现 | 第39-44页 |
(一)、中国“融合文化”与西方“冲突文化”的互补 | 第40-41页 |
(二)、中国“和谐化辩证”思维方式的“通变合和”价值 | 第41-42页 |
(三)、当代价值观的一体多元将在何种意义上实现 | 第42-44页 |
结语:现代中国语境下“合中马之道”出路何在 | 第44-46页 |
注释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后记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