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航天诱变农艺性状及芽黄突变材料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缩略语表 | 第9-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5页 |
1 航天育种研究进展 | 第10-16页 |
·航天育种的特点 | 第10-11页 |
·航天诱变的生物学效应 | 第11-13页 |
·对生物个体的影响 | 第11页 |
·细胞学水平的诱变效应 | 第11页 |
·生理生化方面的诱变效应 | 第11-12页 |
·分子水平的诱变效应 | 第12-13页 |
·航天诱变的机理与理论 | 第13-14页 |
·微重力假说 | 第13-14页 |
·空间辐射假说 | 第14页 |
·转座子假说 | 第14页 |
·航天育种所取得的成就 | 第14-15页 |
·育成大量植物新品种 | 第14页 |
·提供大量优异的种质资源 | 第14-15页 |
·航天育种存在的问题 | 第15-16页 |
2 叶色突变研究进展 | 第16-25页 |
·叶色突变的来源 | 第16-17页 |
·叶色突变的遗传方式 | 第17页 |
·叶色突变的分子机制 | 第17-19页 |
·叶绿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基因突变 | 第18页 |
·血红素→光敏色素生色团生物途径中基因突变 | 第18页 |
·编码其它叶绿体蛋白的基因突变 | 第18-19页 |
·与光合系统无直接关系的基因突变 | 第19页 |
·叶色突变的应用 | 第19-23页 |
·叶色变异作为标记性状 | 第19-20页 |
·作为优良种质资源 | 第20-21页 |
·叶色突变体在植物生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叶色突变体在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22-23页 |
·棉花叶色突变 | 第23页 |
·研究目的及其意义 | 第23-25页 |
第二章 航天诱变棉花的农艺性状分析 | 第25-36页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5-26页 |
·试验材料 | 第25页 |
·试验方法 | 第25-26页 |
2 结果分析 | 第26-33页 |
·SP1出苗率 | 第26-27页 |
·变异情况 | 第27-28页 |
·航天搭载对棉花农艺性状和生育期的影响 | 第28-33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3-36页 |
·航天诱变棉花敏感性的分析 | 第34页 |
·航天诱变对陆地棉的影响 | 第34页 |
·航天诱变对海岛棉的影响 | 第34-36页 |
第三章 航天诱变芽黄突变的生物学分析 | 第36-51页 |
1 试验材料 | 第36页 |
2 试验用试剂与仪器设备 | 第36页 |
·试验所用引物 | 第36页 |
·试验所用试剂 | 第36页 |
·试验仪器设备 | 第36页 |
3 试验方法 | 第36-40页 |
·芽黄突变体田间农艺性状的调查 | 第36-37页 |
·芽黄突变体叶绿素测定 | 第37页 |
·芽黄突变体叶绿体结构的细胞学观察 | 第37页 |
·芽黄突变体抗氧化酶系统酶活测定 | 第37-38页 |
·芽黄突变体的SOD/POD同工酶分析 | 第38-39页 |
·芽黄突变体的SSR分析 | 第39-40页 |
·芽黄突变体的遗传分析 | 第40页 |
4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0-49页 |
·芽黄突变对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40-41页 |
·芽黄突变的叶绿素变化 | 第41-42页 |
·芽黄突变的细胞学观察 | 第42-43页 |
·芽黄突变体抗氧化系统酶及丙二醛含量测定 | 第43-46页 |
·芽黄突变的POD/SOD同工酶分析 | 第46-47页 |
·芽黄突变的SSR分析 | 第47页 |
·芽黄突变的遗传分析 | 第47-49页 |
5 结果与讨论 | 第49-50页 |
·航天诱变芽黄突变材料的农艺性状及其表现 | 第49页 |
·航天诱变芽黄突变材料的生物学效应 | 第49-50页 |
6 存在问题及后续工作设想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