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 | 第8-9页 |
第一章 秦筝的历史 | 第9-10页 |
一、最早见于文字出处 | 第9页 |
二、形成时间与地点 | 第9页 |
三、秦筝赖以生存的条件 | 第9-10页 |
第二章 秦声音乐与秦筝 | 第10-12页 |
一、秦声、秦声风格的形成 | 第10页 |
二、秦筝与秦声音乐的关系 | 第10-12页 |
第三章 对于流派的认识 | 第12-15页 |
一、对于“派”的理解 | 第12页 |
二、古筝“流派”的理解 | 第12-13页 |
三、流派的形成与发展 | 第13页 |
四、对传统流派的分化 | 第13-14页 |
五、称谓之衍变:从“陕西秦筝流派”—“秦筝陕西流派”—“陕西筝派” | 第14页 |
六、学派、流派与学派的关系 | 第14页 |
七、陕西筝派继承与发展所具备的要素 | 第14-15页 |
第四章 从流派的形成过程,透析陕西筝派的继承与发展 | 第15-35页 |
一、陕西筝派的风格特征 | 第15-16页 |
1、二变之音 | 第15页 |
2、“欢音”与“苦音” | 第15-16页 |
3、旋律的进行 | 第16页 |
4、“以韵补声”的音乐表现 | 第16页 |
二、陕西筝派演奏技巧的发展与创新 | 第16-20页 |
1、传统演奏技巧的表现 | 第16-17页 |
2、陕西筝派演奏技巧的特点 | 第17-19页 |
3、演奏技法的发展,以及在作品中的表现 | 第19页 |
4、演奏符号的发展与创新 | 第19-20页 |
三、曲目创作的发展与创新 | 第20-29页 |
1、50 —70 年代:陕西筝曲的状态 | 第20页 |
2、80 年代至今:陕西筝曲的发展与创新 | 第20-29页 |
四、学术理论建设和成就 | 第29-35页 |
1、指导思想:“秦筝归秦”的提出 | 第29-30页 |
2、学术精神 | 第30页 |
3、秦筝学会与《秦筝》 | 第30-32页 |
4、教师队伍 | 第32页 |
5、教育机制 | 第32-33页 |
6、理论成果 | 第33页 |
7、主要实践成果 | 第33-35页 |
结语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致谢 | 第38页 |